88看书>军事历史>宋耻>第二十七节 筹钱

李慢侯的冷汗是惊出来的,此时刚刚入夜,前方还没看到村镇,多半要野外露宿。

此时两淮地区还没有彻底大乱,李成南下劫掠一番被赶去了山东,丁进活动只局限于淮西。

朝中全都是主战派,这是机缘巧合,也是赵楷的选择。

赵楷登基之初,官场上有三股势力,一股是康王赵构集团,以赵构在河北活动期间,黄潜善、汪伯彦等依附于他的河北地方官员集团构成;第二股势力,是开封陷落后,留守开封的那些文官,多是投降派,主战派都被金军掳到北方去了;另外一股则是主战派,是金兵南下之前,宋钦宗为了求和,将李纲等人贬谪到南方,让他们幸运的躲过了劫难。

赵楷登基之后,河北官员他不信任,就跟赵构一起塞到开封;留守开封的那些投降派,他同样不信任,这些人坑了皇帝坑同僚,张邦昌被他们驾到皇帝宝座上上不上下不来的,赵楷还怕这些人坑他呢;他只能用李纲这些人,李纲被调回来之后,李纲又极力主张要问张邦昌的罪责,最后张邦昌被流放、然后赐死,成为宋朝唯一杀的一个正经科举出身的文官。

张邦昌被杀后,那些曾经在推举文书上签字推举张邦昌的官员,一个不少的被贬谪,比如贬到平江府的孙觌,金军南下,宋钦宗的投降文书就是他写的,还有湖州知州胡交修就是因为受张邦昌牵连被贬的。

投降派被清洗一空,河北官员赵楷又不信任,只能重用李纲这样的人物,所以朝政开始由主战派主导。李纲坐镇南京,集结了大量宋军于宋城、楚州、宿州等地,力保淮汴两河。谁能想到流寇会绕过城池寇掠后方呢。于是立刻调集刘正彦、刘光世等军镇压,流寇翻不起什么浪花。

李慢侯一直认为,只要能坚守重要城池,就不会太坏。他相信宋军拼死抵抗,死守不成问题。太原可以守两百多天,河间府、中山府金军攻打多次也都没能攻下,金军骑兵攻城的能力值得怀疑。

在大局不坏的情况下,李慢侯在做什么?

在求战!

因为信誓旦旦的出来,不打一仗觉得丢人,什么时候打仗要靠丢不丢人来衡量了?

他还为了便于行军,让重步兵卸甲。

放弃了一切长处,去追赶没有任何方向的流寇。

以己之短,攻敌之长。

朝廷手里有足够的骑兵能讨伐这些流寇,李慢侯却将重步兵变成轻步兵去追击,纯粹为了打仗而打仗。

看着手下一个个斗志昂扬的样子,确实很能鼓舞人心,可这时李慢侯突然怕了。

所有人都可以轻言战事,就他这个主将不行,他得为这些人负责。

面对战争,他必须尊重战争,他必须随时做好准备,让自己的军队在最有力的的情况下作战,这是孙子说的。孙子还说,如果不利,就诱敌放弃有利。他现在都没被敌人利诱,仅仅因为自己想打仗,就放弃一切优势,让这些新兵在最不利的情况下去作战。

他这个主将太失职了!

他读了那么多的兵书,临到用时,一条原则都想不起来,这次算是他第一次对战场的领悟,还是在没有遇到敌人的情况下。

撤军,连夜赶路,天亮之前返回了虹县。坐上了来时的漕船,直接返回扬州。

李慢侯是公主护军,这是他的职责所在。先护送公主回京再说,回到京城,如果能想办法弄一批战马最好,如果不能,有些骡子也能大大加强机动性,至少不需要步兵放弃披甲,换取背负辎重的便利。

一路上士气十分低落,这些人兴致勃勃出战,敌人的影子都没看到,就打道回府。

李慢侯心情也不怎么好,很沉闷。但却很踏实,他觉得这种心态,或许比情绪激昂更加有利。战争胜利固然是综合因素的结果,可每一次大胜大败背后,大多是因为对手或者自己犯了巨大的错误,双方都不犯错的情况下,战争很难演变成一边倒的局面。

回到扬州的时候,已经是八月下旬,赵叔近他们还在这里。并且告诉李慢侯不用走了,皇帝下了诏命,让两个公主驻跸扬州,原因没有说,李慢侯猜测这可能是皇帝的退路。秋天快到了,按照三次金兵南下的规律,一到秋天,他们的主力就会南下。黄河防线没有一次成功挡住金兵的脚步,上次有宗泽在,可以在开封跟近在咫尺的洛阳金军对峙,这一次没有了宗泽,皇帝要做最坏的打算。一旦黄河不守,金兵下一步肯定直驱宋城,这个南京能不能守得住,其实大家都没什么信心,开封都守不住何况宋城?

皇帝如果后撤,扬州是下一个目的地。

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参考了李慢侯当初的谏言,赵楷就是这么部署的。

李慢侯也不着急,经过上次的无敌之战的领悟,他时刻提醒自己,一定不要冒进。

一边继续让士气低落的士兵组织训练,一边开始在扬州搜集骡马。

战马很紧缺,整个宋朝都缺马,缺了两百年了,但骡子不是太缺。

骡子的产地主要就是黄河、山东等地,紧邻两淮,卖骡子的渠道还是畅通的。

可即便是骡子,此时也长成了天价。以往时候,一匹马的价格从七贯钱到一百贯不等,一百贯可以买到好马,现在马已经有价无市,骡子都涨到了战马价格。带两个懂马的西军都头走遍了扬州马市,骡子价格最低十贯,但真正能负重的好骡子,此时至少都在三十贯。

让李四带人


状态提示:第二十七节 筹钱--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