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看书>军事历史>民国之钢铁狂潮>第1017章 史上最强战舰的碰撞4!

用“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来形容当下的美国海军,是在合适不过的了。比起一根筋死不悔改的日本人,这些来自新移民的后代显然要灵活了许多。特别是经过尼米兹本人亲率最后的太平洋海军殊死一搏惨败而回后,美国海军内部就确定一件事---任何中国人表现出来的虚弱和稚嫩,都不要当真,那都是下了七步断肠散的诱饵啊!

就像现在,好像完全没有觉察到乌云压顶,大军压境,仍旧如常在主力舰队周围做常规巡游的轻巡舰和驱逐舰,似乎比较“迟钝”的给拍了许多照片后,才“忽然”发现天空中盘旋的美军侦察机,“急忙”呼叫战机前往驱赶,并表现出一丁点儿“仓惶”逃回去的姿态。

可这戏码做得也太假了一些,不要说马克.米切尔了,就算那经验不算老道的侦察机飞行员都能看出来不对劲。结果就是,不等拦截战机过来,他们撒丫子就跑,并用非常严肃的口吻在报告中反复提及,有问题,有很大的问题!

米切尔少将与手下的参谋人员认真商量了足足两个多小时,才得出初步的结论:“中国人显然对我们的到来早有情报和对策,因此想要出其不意的达成突袭,可能性不存在。现在唯一要做的,就是如何在正面进攻的同时,保证我们的主力不会受损太过严重。”

一句话,保存实力。

美国人虽然非常想打进中国去报仇雪耻,但不代表他们会为了一时的恼羞成怒就孤注一掷。太平洋上的失败,让罗斯福以降的美国人清楚的意识到,跟朱斌放对,必须随时做好损失惨重的思想准备。

归根到底,美国人都是经济动物,干什么事儿都得先算算投入产出比,不合适的话,就尽量不干或者避免。

当前。整个世界面临的最大危机还是希特勒法西斯的猖狂扩张,大英帝国的衰落,正为美国的崛起打开一个机会难得的窗口,在战争中左右逢源获取最大利益,力保美利坚成为世界领袖,才是罗斯福想要做的伟大事业。对中国人复仇什么的,还要排在后边呢。

因此,在决定性的战略局势扭转出现之前,作为保障的美国海军力量,是决不允许有太大损失的。不能为了东南亚那八竿子打不着的地球另一面的区区利益。就把关键的力量给搭上。否则。因此而导致的战争空窗期。究竟会导致多么大的漏子,谁也算不清。

先欧后亚,这是谁也不能轻易更改的大策略。

有这样的精神为指引,下边的人做事固然有了凭依。同样也困难了许多。米切尔少将一肚皮的雄才大略,仍旧免不了愁肠百转,这事儿,他奶奶的不好干啊!

对此,凯文.斯科特参谋长的建议比较中肯:“将军,我们的行动纲领,与最终达成的战略目的并不冲突。这一次,我们只需要能够拖住中国人,让他们无法达成彻底摧毁、占领吉大港和仰光。也就无法形成对印度支那半岛的包围,保留住足够的补给通道,就可以了。当然,如果有机会,也可以尝试一下歼灭这股敌人。”

米切尔果断的摇摇头:“那种念头连想都不要想。要么干脆不做。要么就定下决心,彻底的与他们决一死战!先生们,我们必须清楚的认识到,中国人现在摆出的姿态,其实就是在诱惑我们寻找胜利的机会。可你们千万不要忘记,除了空中打击,我们目前没有任何更好的手段击沉他们的主力舰!更没有办法破解他们的超远程精确攻击!贪功冒进,是要受惩罚的!”

参谋班子和舰长们都不说话了。

见识过中国海军那种不讲理的强大攻击力,后,任何人都对战舰貌似强大的装甲不报太大信心。这年头,你把战舰造的再结实,也扛不住重磅航弹和战列舰主炮的轰击,一旦被命中,后果都相当严重。最糟糕的是,很明显的,他们几乎无法取得对中国舰艇优先开火的机会。

此时,一直处于打酱油状态的日本海军军官却出乎意料的站了出来。“信浓号”战列舰的舰长阿部俊雄大佐用蹩脚的英语道:“将军阁下!如果不反对的话,可以让我们大日本帝国海军来承担这一次的试探攻击任务!”

嗯?日本鬼子居然肯出来当先锋军,或者说……炮灰?这有点意思啊!

在联合舰队彻底完蛋之后,整个日本的海军就剩下两艘没完工的战列舰,还有些不上台面的垃圾驱逐舰存在,经过美国人之手完成建造后,即便没有面目全非,其实与初始设计相去甚远。不过为了照顾日本人的自尊心也好,故意要拉着剩下日本人当炮灰也好,美国人很大度的容纳了他们的存在,并继续用清一色的日本人担任两艘战列舰的官兵。

原来这段时间,日本人都非常低调的。特别在本土陆沉后,他们训练的相当刻苦,但并不发各种豪言壮语的。没想到,今天居然站出来,这是什么情况?

米切尔还是比较正统的,皱起眉头道:“阿部大佐,你应该清楚这样做有多么的危险。我们并不清楚中国人耍弄的伎俩,但可以确定一点,先出击的战舰一定会面对最猛烈地攻击!我个人并不希望日本海军仅有的一点火种就此熄灭!”

阿部俊雄大佐那肌肉横生的腮帮子僵硬的一扯,露出个比哭还难看的笑容:“大日本海军之魂,是永存于每一个胸怀海洋的大和男儿心中的。并不因为一两艘战舰的存亡,就发生变化。我们相信,只要有勇猛的先辈作出优秀的榜样,后来者必


状态提示:第1017章 史上最强战舰的碰撞4!--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