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看书>军事历史>民国之钢铁狂潮>第1022章 史上最强战舰的碰撞9!

“还是无法突破吗?难道中国人的防空体系,就真的强大到完全无法破解的程度?这不科学!”

米切尔少将始终关注着空中战况,在将近一个小时的激烈交锋后,出击的夜间战机损失了三十多架,却无法把哪怕一颗鱼雷或者重磅航弹丢到对方的脑袋上去。

这样的结果,让他从心里升起一股无力感。实在是,太打击人了。

他无法想象,究竟用怎样的手段,才能保证这一点。如果是是在白天,视野开阔,战机借助雷达和目视就能纵览全部,还有情可原。那么在这样的夜晚,大家都只能靠仪器干活,雷达反应稍微迟钝一些,别说瞄准了,能找到人都算好的。

如此情形下,战舰这种大号目标无所遁形,飞机,自己的飞机,漆黑的涂装,强劲的动力,隐蔽的低空飞行,用什么手段,可以准确的发现?

一大群,可以让雷达轻易捕捉,那么分散开来,一架两架,偷偷摸摸,贴着海面向前推进,你怎么防御?

一年多来,美国海军自己试用过各种战术,并在得到了英国人雷达和红外线技术的大力支持下,迅速填补了其中的缺口,让夜间战机效能大增。在多次内部模拟攻防战中,f7f这样的专业夜间战斗机,往往只需要一个大队,或顶多十几架的数量,就能在精心安排下,发起对一支规模舰队的突袭,效果,非常惊人!

而用以投入夜间格斗,效果也是不俗。可以说,各种平衡,各种犀利。本来觉得,这一次会万无一失。可现在看来,仍然非常不乐观!

倒是有十几架战机成功的投弹了,只是并没有发现鱼雷击中目标引发的大爆炸!从高空投下的滑翔炸弹。精度差的令人发指,倒是轰起了一道道的灿烂水柱。可结果,不过是映衬的极远处,敌舰那精简到极致的优美身躯,越发的神秘动人。

非常没有道理啊!

不过好在,对方貌似也的确被纠缠的比较困难,并没有派出更多的攻击机下黑手,又或者。他们的侦查力量,在第19舰队这边的严防死守下,很难精确捕捉,确定主力舰的所在。所以没有办法突然下手?

不得而知。

总之,米切尔密切注意下的左翼主力舰,趁着机会向左侧海面机动,巧合的是,南海舰队也在空中威胁下向另一侧转向。彼此之间一下子拉大到超过一百海里的距离,怎么算计,都是精确打击之外。在这样的夜晚,只要小心谨慎一些,不给对方机会。就不必担心被偷袭。

夜袭机群的油料和弹药消耗的差不多了,便由原本在右翼辅助警戒的战机接替,返回航母补给维护。

总的局势,仍旧是米切尔的战略后撤,陈策指挥下的舰队则再次修正航向,笔直南下,作出一定要突出重围,杀到印度洋的架势。

这样的搞法,让米切尔非常头疼。没有破敌之策,他可不能一上来就死磕,那不符合既定的策略啊。

无奈之下,他重新联络舰队司令部,询问尼米兹将军率领的第20特遣舰队,究竟什么时候,才能抵达战区。

尼米兹将军并没有给他确切的答复,甚至对于自己的位置,都闭口不谈,只是要求第19舰队继续严格执行既定的策略,拖住南海舰队,完成自己的任务。

米切尔明白,这是在担心他们之间的通信被监听,被破译。中国人,没有对战区进行电磁封锁,根本就没安好心,大概其中一项用意,便是故意让自己自如通信,好从中窃取情报吧?

其实此刻的尼米兹,就在离着科伦坡一千多海里的圣诞岛附近,正在紧张的补给维护当中。为了保证行踪的隐秘,十天来,他甚至要求全舰队无线电静默,夜间更是灯火管制,舰队的前后左右,由最先进的潜艇提前警戒布防,空中,更是24小时有巡逻机在警戒,并且每一次放出的水上飞机,都不得回返舰队,没有发现确凿的敌情,不许开电台或者电报,那叫一个严密。

种种部署,为的就是保证,他们分舰队的存在绝对的保密,不能让中国人发觉,另外还有一支强大的力量,悄然逼进了南亚,暗中虎视眈眈!

第20舰队,与米切尔编队一起混杂着穿过直布罗陀海峡、苏伊士运河以及红海。数百艘舰艇白天航行在宽阔的水面,专门捡晚上过最狭窄的运河航道,甚至不顾危险的连续快速通过,为的,就是防止暗中的敌军间谍特务把握住他们的行踪。

为此,英国陆军和整整两个师的美国海军陆战队,合伙把苏伊士运河两岸的守得严严实实,水泄不通。一度,让希特勒以为他们要在北非开辟战场,反攻欧洲,不得不提前让隆美尔的非洲集团军严加防范,随时准备迎接空前的挑战!

但最后证明,那不过是一场虚惊而已。

尼米兹率领第20特遣舰队,出了亚丁湾后就跟米切尔分道扬镳,从马尔代夫南部跨越印度洋,以雅加达为航向目标,昼夜兼程,赶到此处。

看上去,好像他们要穿过爪哇海,从南部向北逆袭马六甲乃至中国南海,但实际上,不过是尼米兹的疑兵之计。为的,就是防止被敌军匪夷所思的侦查能力给发现了,并由此而判断出他的行动战略,那就有点得不偿失。

现在,米切尔已经与陈策大打出手,第一步战略部署基本成功,尼米兹接到电报之后,稍稍松了口气。但两艘大和舰的损失,却大大出乎他的预料之外。捏着一大把来自目击者的各种描述细节,他陷


状态提示:第1022章 史上最强战舰的碰撞9!--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