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看书>军事历史>民国之钢铁狂潮>第801章 解放东北(一)

蓝德计划可不是什么为了世界和平之类的玩意,乃是立足于美国本土利益,积极主动搜索世界范围内各国情报,分析整理后得出预测性结论,从而引导美国国策制定,必要的时候及时调整,乃至先发制人!

所以说,无论政客们嘴里说的天花乱坠,千万信不得。所谓的西方文明世界的嘴脸,通过一份报告、一个组织就能证明的清清楚楚,仍然对他们迷信且执迷不悟的,已经不能用可怜来形容,纯粹就是他爹娘当初作孽。

蓝德计划首先准备对付的目标,朱斌居然被排在了第一位,比希特勒的德国还高!这样的结果宣扬出去的话,相信一定会吓得一堆人满地找眼镜。

罗斯福却不那么看,作为卓越的政治家,作为一手托着美国从泥沼里爬起来的大师级人物,他脑袋清醒的意识到,朱斌为代表的中国少壮派力量一旦得势,将会带来多么大的后果!

可以说,西方国家在东方长达百年的种种布置,潜移默化的渐进式和平演变,偷偷摸摸的文化入侵,好不容易培养起来的买办阶层,汉奸代表,都将被摧枯拉朽一样的扫荡进垃圾堆里。若是再有一群人物振臂一呼,重新恢复东方文明伟大复兴的话,不但他们的努力付诸流水,一个空前强大的对手将崛起于世界东极!

相比之下,希特勒德国其实威胁要小得多。

首先,希特勒的白人至上主义、种族主义注定是不得人心,必将遭到更多人的联手打压;其次,其咄咄逼人的侵略姿态已经吓倒了整个欧洲,逼迫所有人联合起来对抗,以德国区区八千万上下的人口和资源。仅仅是加上苏俄在内的欧洲就能把他拖垮,美国再加上一棒子的话,打翻在地不会太麻烦。

最后,便是罗斯福也好,美国政府背后的财团大佬们也好,其实都看穿了德国人的本性和所有的手段。相应反制的策略也早都拟定好了的。甚至可以说,希特勒能够在短短十来年内带着德国重新回到巅峰,武装起来威胁欧洲,美国人在背后是出了很大力气的,没有他们的支持,放纵,哪有德国的迅速复兴。用一句时髦的话说,一切都在掌握中。

反过来看朱斌呢,美国人从头到尾没有一样是能够掌控的。似乎所有问题朱斌都能解决,而他所制造的麻烦则是所有人都没办法对付的,这样的巨大差别,导致了美国政策的巨大变化!

兰德公司成立不算是什么大秘密,于是没过多久朱斌的案头就摆上了跟罗斯福差不多的简报---说他娘的说只有中国出汉奸来的?只要肯出钱,美奸绝不会更少!

一看自己居然被美国人列为头等大敌,朱斌当时有点得意洋洋,看。哥们终于混上了几十亿人中第一把交椅的位置了,虽然被渲染成可能带着整个世界下地狱的撒旦恶魔级别。他根本都不在乎---哥们就是来折腾的,没点坏名声,那能叫名人么?

罗斯福要知道他是这等想法,不知道会不会气的吐血三升!

说归说,朱斌还是深切感受到了美国人的潜在压力,智囊团们也分析确定。美国动武的时间表必然是大大提前了,已经板上钉钉的事情,为安全计,必须加快行动速度!

在这样的总体战略指导下,1940年3月34日。攻占旅顺的北海舰队主力经过休整巩固,扫荡完毕要塞群后,果断展开向北向东的猛烈攻势,并对围困在大连的上万日军顽敌展开凶狠猛烈地绞杀战!

大连城内,日本人弄了不下十几万中国劳工当人质,这一次他们没有傻乎乎跟锦州一样的闷头死守,更是每个人都带好了防毒面具,一天二十四小时不肯摘下来,防备被突袭---他们就没想过,大连的气象环境下,麻醉弹起到作用的可能性十分有限。

美国人在大连的情报机构假装记者之类,早早把那里的情况添油加醋报道出去,全世界都知道了里面有大批的无辜平民。除了十几万中国人,更有十几万日本侨民,在报道中,这些人都是可怜人,是不应该受到战争侵害的,中国的攻击必须考虑到他们的安全问题。

同时,还旗帜鲜明的对朱斌悍然的违反中央命令,对满洲国这样一个国际承认的合法政权无礼的攻击表示愤慨和质疑,并随时严重关切!

演戏演全套嘛,占据道义制高点,给对手栽赃陷害扣帽子,这一手洋鬼子玩的一点都不差!高举文明世界的大旗,行侵略殖民抢劫全世界的事实,才造就了现如今一个个的大国崛起,果然是民主自由的典范呐!

这样一来,就逼着朱斌不得不放弃炮火摧残的战略,必须与日军展开凶狠而耗时漫长的城市绞杀战!

北海舰队所属的海军陆战队第三师攻占金州,截断日军南北通道后,其下属四个团接下了攻城任务,并从三面占领制高点后,开始往中间城区推进。

于此同时,空军配合海军扫荡一空港口岸防炮,登陆部队从造船所、港口、车站上岸,以班组为单位,逐条街道展开清理作战。

说实在的,日军根本就不懂巷战的策略,更不懂怎么搞城市防御。1932年初的时候他们在上海闸北就打得一塌糊涂,若非中**队装备垃圾到令人发指的程度,他们会输得更难看。如今过了八年,他们的水平,仍旧没怎么长进。

这也跟日本自身居住环境有很大关系。日本本土城市绝大部分建筑是木头房子,村粗寸进,再不然就是舒适幽静的小院结构,类似西方文化的高楼大厦砖


状态提示:第801章 解放东北(一)--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