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看书>军事历史>民国之钢铁狂潮>第869 开战!越过鸭绿江(二)!
么时候改造成补给基地的,几个国家居然压根不知道!改造之后便成了什么样,他们也不清楚!因为那些环礁都伴随着一座或者几座庞大的电磁巨塔,不但提供源源不断的远程传输电力保证日常运转,还拥有“海市蜃楼”光学伪装系统掩护,在完全不知道航线的情况下。想要摸上去,无比的困难!

而今,随着中国与他们之间的交恶,第一条航线被彻底的放弃,朱斌更派出原本配属给三大舰队的早起六艘两万吨级航母当护航主力,各自加上几艘轻型巡洋舰。每次出动都是数以百计浩浩荡荡的规模,昼伏夜出,行踪诡秘,沿途更凭着其强大的雷达要么提前发现空中侦查和海上巡逻敌人,要么就抽冷子下手突袭,制造电磁屏蔽然后快速的干掉目标,一溜烟跑老远。

如此情形下,破交工作变得十分困难,现如今联军海军还在愁眉苦脸的想辙呢。美国人提出要直接攻击海上基地斩草除根。不过行动必然影响到主攻,所以没有下最终的结论。

东面战区,空中和海上攻击,本来是要以日本本土为依托进行的,谁料到朱斌搞实验弄得火山地震一起爆发,半个九州岛陷入到昏天黑地当中,大量提前修建和储备的军事设施、物资、装备全都完蛋,美国佬惊吓之余。甚至连长崎都不敢呆,直接跑到朝鲜去蹲着。

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下。所有的计划都必须做调整,于是原本拟定要在八月份进行的攻击硬生生拖后了两个月,平白给朱斌留出整顿国内各部分力量的时间,搞得联军非常被动!

北方主战场,即中朝边境,自然是以日本陆军为主要攻击手。美国陆军作为后备力量旁观学习,随时准备参与进去,不过谁都知道,他们就是一群打酱油的。

不管菲律宾元帅麦克阿瑟怎么自以为是,牛逼哄哄。他手底下撑死不到二十万人的力量,还必须留下至少十万坚守菲律宾,剩下那些可怜巴巴的家伙甚至武器装备都不凑手,更是多年没有打过仗了,被日本人完全瞧不起,还不够添乱的。

当然了,美国人也不想一上来就损失惨重,果断厚着脸皮先做好观察,真正认识到中国陆军的实力和战斗方式后,再行决定后面的参与。另一方面,也是美国征兵的工作并不怎么顺利,一则民众对战争比较反感,谁也不想白白送自己的儿子上战场找死不是?再则,朱斌搞出来的那些超级英雄们的捣乱,也让美国人寝食不安,头疼的很。

总之,各种变化导致一拖再拖,直至整个日本陆军主力全都换装并适应完成了,都还没有组织起一次强有力的进攻。

就在这段时间里,朱斌却已经拟定好了战斗的步骤,首先打破对峙的,便是潜伏在中苏边界休养生息的抗联和朝鲜人民军精锐!

总数上万的部队洒在广袤的千里战场跟胡椒面差不多,但单纯以小分队方式捣乱破坏的话,却能够引起极大的混乱!

李寒枫他们这一队人,不过是一个六人特战小组,和一个排多点儿的精擅北方山地作战的精兵组成,偷偷摸摸用直升机运转过来后,一头钻进日军防御阵势的薄弱环节,同时也是最难展开大规模部队的地方,那一整套跟朱家军精锐一样的装束落入日军的眼中,立即引起巨大的反应!

老关东军吃亏太多了,甚至有点杯弓蛇影,下意识的忽略了抗联的存在,更想不到朱斌会用这帮山地老油条当诱饵,惊动之下,立即反应过度,田中隆吉作出的方案,其实跟北方防线几个军的差不多少,都以为是朱斌的先头部队过来为大部队打前站的,二话不说,全力围剿!

李寒枫居高临下看去,从山脚往上渐渐稀疏的山林之间,日军顶着的钢盔弯腰搜索前进的身影越来越清晰!

不再是之前那种屎黄色的军装,而是从美国人那里弄到的、学中国人的绿色服饰,在苍松翠柏山地之间,隐身效果更好!钢盔上,也不再是泛着光亮的原色,也包裹上一层绿色耐磨布和尼龙网,不但不显眼,还容易搞伪装!

他们手里端着的,赫然是上了刺刀的m1伽兰德步枪,直到今年初才彻底定型的秘密武器,本来是藏着掖着怕人知道的,结果美国人一看中国人都普遍列装更好的了,且还有先进的突击步枪。自觉没趣,就放开了使唤,第一批居然先装备了被他们当作敌人的日本陆军……这事儿真没法说理去!

日本人的习惯还是保留下来,本来m1步枪就够长了,他们也不嫌麻烦的装着刺刀,随时准备拼杀的架势。美中不足,这玩意没法先退子弹,为了矫正习惯性动作,不知道废了多大劲儿。

不过日军的小队搜索阵形还是老样子,并不因为每个班里面多了2-4条汤普森冲锋枪就相应的变化,时间来不及,再说他们的顽固性,想要接受点儿新东西,真不容易。

人多势众。加上嗅觉灵敏的狼狗,哪怕一路上几次抛洒破坏狗鼻子的药剂,仍架不住日军倾巢出动,紧追不舍!

同样都是在深山老林子里转悠多年的老手,李寒枫真没法把他们抛下太多,另外也是为了扮演好诱饵的角色,保持一公里上下的距离,足够理想。

“轰!”一团黄色烟火突然爆发。赫然是一名倒霉的日军踩到了诡雷!拳头大的高爆手雷瞬间抛洒出八百颗钢珠和炸碎的预制破片,把那士兵当场掀起来几米高。一条大腿炸得粉碎不说,身上一瞬间连中几十下,打得血肉模糊!

<

状态提示:第869 开战!越过鸭绿江(二)!--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