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看书>军事历史>民国之钢铁狂潮>第965 远东大决战(二)风暴
月下来没有见到一点阳光,随着一场空前的暴风雪降临,气温骤降,满含火山灰、雾霭的暴雪密密麻麻的覆盖向千里大地,所到之处,无不是一片灰蒙蒙的冰冻世界!

如此恶劣的气候条件。户外活动是一概无法进行的。即便是世世代代生活在酷寒地带的俄国老毛子们,也感到十分的不舒服,因此可以想见,稚嫩娇贵许多的中国士兵,更不可能受的了。

不是老毛子多么大意,实在是这样的环境生存都是勉强,作战?开什么玩笑呢!

远东军区的战争动员会议并没有取得应有的效果。在受到天气影响最为严重的哈巴罗夫斯克、滨海边疆区。加起来近十个师的兵力全都龟缩在军营之中,烤着火,喝着高度伏特加或者烧刀子,一天一天的混日子。

但局势就像朱可夫最担心的那样,以绝大多数老毛子认为最不可能的方式,走向巨变!

12月31日,1940年的最后一天。刚刚渡过圣诞节后。喝的醉醺醺的老毛子们脑袋都没有清醒过来,驻扎鞑靼海峡中的苏维埃港中北太平洋小舰队,包括一艘巡洋舰、三艘驱逐舰,外加十几艘鱼雷艇在内的水面舰艇,全部被冻在港口中动弹不得。司令官阿拉波夫少将也懒得折腾这帮惫懒的水兵,只让十几条潜艇开出去。从北海道边上转悠,警戒防守。

如此懒洋洋漫不经心的态度立即遭到严厉的惩罚。足足十二艘北海舰队所属的潜艇悄然摸进来,跨越整个日本海逼进到此处,凭借先进的声纳自导、线导鱼雷突施辣手,一鼓作气的将其全部击沉,并毫不畏惧的继续向前逼迫,于晚间时分,从离着苏维埃港大约一百公里的地方冒出来。

鞑靼海峡已经结冰,一艘艘潜艇凭借自身数千吨的钢铁狠狠顶开冰盖,露出舰桥、潜望镜和雷达,连成一条封锁海峡的锋线,遥遥封住整个海峡。

在它们之中,有一艘排水量超过三千五百吨的潜艇尤为突出,这是为远洋舰队配属设计建造的导弹潜艇,水滴形的流畅线条,黑乎乎的外壳看上去好似深海巨鲸,带着倾斜角的舰桥轰隆破冰而出,显露出完全不同的另类煞气!

就在其余潜艇的警戒下,这艘编号305的潜艇艏部上方敞开六个垂直发射孔,瞄准海港中的水面舰只,两轮连续发射了足足十二条反舰导弹,将仅有的巡洋舰和驱逐舰全部炸毁,剩下的鱼雷艇目标太小,就没怎么管,多余的导弹把停在那里的一艘油轮毫不客气的捎带进去!

漫天大雪之中突如其来的爆炸,把老毛子搞了个措手不及!战舰一艘艘变成数百米高的大火炬,蒸发了黑乎乎的雪片形成的蒸汽冲击导致爆炸般的冲击波,横扫港口周围乃至整个城市,形成的呛人烟雾简直跟毒气有一比!

等阿拉波夫少将狼狈不堪的从酒馆里窜出来时,面对的是一片熊熊燃烧的惨烈废墟,联想到之前的警告,和可怕的大清洗,他失魂落魄的一屁股坐在地上,昏死过去!

同一时间,相对活跃的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威)军港,大多数舰艇尊从动员令开出来,在日本海和太平洋北部转悠,遭到一般的群起攻击!

几乎清一色的,来自于深水下的鱼雷攻击,把上浮通气的苏俄潜艇纷纷击沉,水面舰艇甚至连反应的时间都没有,接连遭到鱼雷或者反舰导弹的攻击沉没!一天下来,一百挂零的舰艇被击沉超过八十,剩下的多数在港口内休息,也仅仅比前边儿的倒霉蛋们多活了不到二十四小时!

技术领先超过至少一代的中国海军潜艇部队,以远洋潜舰为先导,在平均200米的深度上悄然逼进,以线导、声纳自导鱼雷突然袭击,几乎两条就能干掉一艘敌舰,效率之高,让苏军上下措手不及!

等尤马谢夫中将终于明白朱可夫不是在危言耸听的时候,骇然发现他的太平洋舰队只剩下大猫小猫三两只,哪怕是停泊在海港中的舰艇也没有逃过杀戮,冰冻的海水凝固了战舰的移动,让它们一个个变成死靶子,被炸得钢铁横飞,火光四溅!

到第二天。1941年的1月1日,苏俄太平洋舰队基本被摧毁殆尽!

尤马谢夫慌了神,忙不迭的调集六万陆军部队拉开架势,防止随时可能到来的抢滩登陆战,更上报远东军区司令部,要求获得更多的支援---对方那么可怕的攻击。谁知道接下里岸基力量抗不扛得住?

朱可夫毫不客气的拒绝了。理由很简单:“这是中国人的声东击西战术!他们不会傻乎乎的学日本人抢滩登陆,滨海边疆区的重要性虽高,在战略上却并不具备必须地位!中国人的真正目标,仍旧在贝加尔湖的正面!”

在尤马谢夫愤怒的咒骂中,朱可夫粗暴果断的否决了其他意见,乾纲独断的命令前出的二十万部队立即进入最高警戒状态,并要求熟悉环境的第十七军全部兵力向前推进。越过塞楞金斯克,推向边境城市恰克图!

bō_bō夫中将被突如其来的变故惊得差点神经失常,嗷嗷怪叫:“中国人都疯了吗?这样的天气,他们打算全部冻死在冰海雪原里面?哈哈,那倒是省了我们的事!”

朱可夫冷冷的呵斥:“不要做梦了!醒醒吧!我们的敌人不是一点准备都没有,他们在蒙古停留了超过一年时间,什么气候环境适应工作都做完了。现在只有战斗。不停地战斗,才是唯一的真相!收起所有的侥幸,准备迎接最残酷的考验吧!”

亲自去过中国多次


状态提示:第965 远东大决战(二)风暴--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