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看书>军事历史>奋斗在五代末>第三十章 视察国子监(下)

不,这次考校不一定是自己的机会。

李延庆转念一想,若郭荣的本意就是先统一南方后再挥师向北,那自己提出先北后南的统一方针,岂不是有违郭荣的心思?

一会郭荣看到自己的答卷后,也许就会心生疑窦:这李延庆是李重进的儿子,他提议先北后南,那李重进是不是也是这个意思?看样子不能再让这人领兵了。

想到此李延庆后背不由冒出几滴冷汗。

自己被郭荣厌恶还是小事,自己本就是一介白丁,大不了就放弃仕途,转入幕后。

可父亲李重进本就受到郭荣的忌惮,若是再连累了他,导致他彻底失去统领侍卫亲军的职权,那就大事不妙了。

伴君如伴虎,自己并不完全知晓郭荣内心的真实想法,决不能轻易地向郭荣提议先北后南。

李延庆咬着细毫顶端的挂绳,双眉紧锁,那这份平边策,自己该如何写呢?

要不就干脆照着王朴那篇平边策删改一下,作为自己的答卷呈上去?

也有些不妥,李延庆想了想还是否决了这个方案。

现在的南唐国主是李璟,是个能和郭荣抗衡两年半的狠角色。

李璟在任时,多次出兵攻打南唐周边的割据政权,接连攻灭了割据福建的闽国,以及割据荆湘的楚国。

此时应该是南唐国力最为强盛、地盘最为广阔、军队相对能打的时候,挑这个时间点攻打南唐实在不是个好选择。

而按照历史,李璟只有七年的寿命了。

若是能再等个七年,南唐的新国主,将会是那个“春花秋月何时了”的著名词人李煜,那时候也许才是攻打南唐的好时机。

现在的契丹正在内乱之中,契丹国主耶律璟忙于平定国内蠢蠢欲动的反对派,无暇全力攻击中原,也没办法在幽云地区布置太多防守的兵力。

南京留守萧思温因为手头兵力有限,面对后周修筑胡卢河也只能派些骑兵来骚扰。

此时正是收复幽云的大好时机,而自己能眼睁睁地看着燕云继续沦陷在契丹人手中吗?

李延庆扪心自问,自己不能接受。

而赵匡胤和他的那帮兄弟,正是在南唐之战中立下功劳,得到升迁,从而逐渐掌控了整个禁军。

不能再让这段历史重演,这样一切都将走向不可挽回,想到此李延庆不由咬紧了笔杆。

既不能建议郭荣先北后南,也不能建议他先南后北,那这次考校究竟该如何作答?

此时斋外又传来一阵清脆的铜铃声,尹季通轻声提醒道:“时间还有一个半时辰。”

这就过了半个时辰了?李延庆猛然从思绪中惊醒,扭头望了望身边的两名同学。

赵匡义案上的宣纸已经有一小半被填满了,而司徒毓案上仍旧是一张空无一字的宣纸。

“博士,这次考校学生可以不参加吗?”司徒毓举起右手,弱弱地问道。

尹季通淡淡地说道:“可以,不过直到考校结束前,你只能待在斋內,不能走动。”

“是。”司徒毓低下了头。

对于天下大势,司徒毓虽然略知一二,但具体情况却知之甚少,他既写不出什么平边策,也不愿意在陛下面前出名。

仔细想了半个时辰,司徒毓还是决定放弃这次考校。

反正自己已经进了国子监,得到了名师授课,不如就老老实实地通过明法科入仕,不求高官厚禄名留青史,但求一生安定家庭和睦。

司徒毓的目光中透着一丝坚定,抽出一卷律疏摊开,认真地抄写起来。

坐在司徒毓左边的赵匡义瞥了司徒毓一眼,轻蔑地笑了笑,埋头继续写起平边策来。

相比司徒毓,赵匡义对于天下大势了解颇深。

他的父亲还有二哥两人身为领军大将,在家中经常探讨兵法与时局。

耳濡目染之下,赵匡义也能就天下大势说得头头是道。

在赵匡义看来,本朝应当仿效三国归晋,先取巴蜀,在巴蜀打造大批战舰,培养水军,而后从长江顺流而下,

若能如此,什么南唐吴越那都是土鸡瓦狗,本朝转瞬就可统一天下。

这一观点也得到了他的二哥赵匡胤的认同,只是他们的父亲赵弘殷却不认同两个儿子的看法。

赵弘殷在军中混迹多年,精于战阵,他认为攻蜀有两不易,还是要先取南唐后攻蜀。

首先蜀道难走,而本朝的粮秣人力皆不充盈,攻蜀大军的后勤得不到保障,很容易在翻山越岭的途中因粮草不济而全军覆没。

且蜀国与南唐互相引为奥援,攻蜀必然会受到南唐的侵扰,本朝若是要大举攻蜀,则必须在淮河沿岸部署重兵,这样就不能全力攻蜀。

而攻打南唐却不用过于担心蜀国的骚扰。

因为蜀道之难对于周蜀两军来说都是一样的,周军攻蜀不容易,蜀军要从东西两川的崇山峻岭之间出来也不轻松。

蜀军必然只能出动小股兵力骚扰关东地区,靠着驻守在凤翔府的王景即可轻松应对,周军可以全力攻打南唐,无需担忧关东有失。

对于父亲赵弘殷的观点,赵匡义虽然表面上恭敬地认同,但在心里他还是坚信自己的观点。

一会陛下见了我的考卷,定然会对我刮目相看,到时候我就能一飞冲天了!

赵匡义自信满满地将自己先蜀后唐的见解,工工整整地写在了纸上,越写心中越是激荡不已。

若是得到了陛下的赏识,那自己以后会是什么呢?大将?宰相?还是枢


状态提示:第三十章 视察国子监(下)--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