掖庭宫严加审讯,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审问了萧淑妃宫里的人,最终发现这件投毒案就是萧淑妃所为。
原来这件事如丁瑜洲的推断,就是萧淑妃在背后主使的,暗中作梗指使自己的贴身宫女偷偷溜进武媚娘的寝宫,摸透了武媚娘喜欢吃冰镇水果的实情,专门在那盘水果中投了砒霜。
调查发现,这件震惊朝野的投毒案与御膳房及其他一干人等毫无关联。
皇帝一怒之下,下令处死萧淑妃宫中所有参与此事的人,并严令宫中不许再出现砒霜等类似的毒药,如若再出现即全部处死并株连九族。
皇帝的这道命令其实也隐藏了他内心的担忧,尤其对于生命安全的担忧。
萧淑妃被幽禁在宫中,周围的宫女太监全都换成了武媚娘派去的人,就好像一个囚徒一样,一行一动一言全都处于武媚娘的监控之下。
…….
万籁俱寂,只欠东风了。
王皇后和萧淑妃全都被皇帝下令幽禁于自己的寝宫,不得外出。
如此,王皇后和萧淑妃被彻底剪除了外援,已经没有了任何的援助,整个后宫完全任由武媚娘一人说了算,她们俩彻底变成了一个孤立无援的小女人。
皇帝李治对武媚娘更是惟命是从,全身全心已经完全转到了武媚娘的这边。
后宫众人对这个事情更看得清楚,不敢得罪任何与武媚娘有关的人和事,全都唯恐避之不及。
武媚娘终于解除了后宫的隐患,彻底的将他的竞争对手王皇后和萧淑妃打败。
攘外必先安内。
她将自己身边的对手彻底打败,然后可以腾出充足的力量聚精会神的一致对外。
这次王皇后和萧淑妃出手制造的投毒案让前朝为之动荡。
后宫里一丝一发都能引起前朝的一阵风暴,因为萧淑妃被禁足,兰陵萧氏按捺不住蠢蠢欲动的怒气,发挥他们世家大族的作用,利用他们在朝中的权力和地位以及影响力聚集起许多顾命大臣,包括好几位一品宰相,开始在朝廷中散播谣言,煽风点火,直指武媚娘的不是,还传言萧淑妃和王皇后是被武媚娘陷害和冤枉的。
武媚娘发觉自己的处境有些危险,还没有像自己想象的那样轻松,就连丁瑜洲也觉得武媚娘仿佛提早处理了萧淑妃,却处于有些被动的态势。
其实武媚娘之所以过早地处理了萧淑妃,是因为丁瑜洲误判了当前的形势,他们没有合理掌握当前朝廷内外的整体状况,同时因为史书对于萧淑妃的记载并不特别详细,有些只字未提,比如萧淑妃投毒一事完全没有记载,这也影响了丁瑜洲的判断。
所以因为这些综合因素,让丁瑜洲为武媚娘提前谋划了消除萧淑妃的计策而孰不知发展到现在,显得有些急切和过早了。
既然如此,丁瑜洲和武媚娘也只能勇敢面对,因为当时的情况也决定了丁瑜洲必须说出那样的办法来帮助武媚娘要解决问题。
不过这件事看起来虽然操之过急,但是对于李治的触动很大,让他愈发觉得朝廷中的势力依然不受他的控制,他必须培植自己的新生势力来巩固他的皇权。
冥冥之中,丁瑜洲的一言一行,包括他的一个念头和一个想法都在影响着整个大唐的发展态势以及历史的进步。
这让丁瑜洲觉得自己责任在肩,深知责任的重大,也深知自己稍有差池,可能就会将整个大唐带向万劫不复的深渊,所以他详细而又认真地回忆着记忆中史书关于这段历史的记载,让整个历史事件都能够符合历史的正常规律。
当然现在的大唐朝廷纷繁复杂,朝廷内发生了非常严重的派系分别,对于皇帝是否应该废除王皇后另立新后,这一个问题,朝廷形成了不同的派别,第一方面是以长孙无忌、褚遂良、韩瑗为首的老臣,这是一帮前朝留下来的顾命大臣,他们坚决地维护着王皇后为代表的士族的利益。第二方面是以许敬宗等人为首的这拨人,当然也包括丁瑜洲,完全拥护武媚娘的拥护派。第三方面是在这两者派别之外的中间派,他们对于两方的意见都不表态,因为他们觉得事态还不够明朗,双方的力量势均力敌,还没有哪一方形成压倒性的态势,只是准备择优而动。
按照丁瑜洲所掌握的史料记载,接下来还将有一位重要人物的出场,影响着朝廷分野局面的进一步发生变化。
丁瑜洲在静静地等待着这样的时机,等待着那个人物的出现。
变化在酝酿,量变在聚集,质变指日可待。
武媚娘在后宫,丁瑜洲在前朝,他们两人保持着互相的联络和密切的沟通。
丁瑜洲现在是朝廷中书省的中书舍人,他能够知晓整个朝廷发生的任何人事调动和国家大政方针的制定以及皇帝诏书的颁布,这是核心的核心,是朝廷最中枢的地方。
丁瑜洲在等待着那个人,等待着那个能够将拥护派的力量继续壮大的人。
日复一日的等待,虽然有些无聊,但是丁瑜洲觉得参与其中也深感欣慰。
这日下了早朝,丁瑜洲想起许久未到瑜洲在长安店铺去巡检,虽然他对店铺的经营已经不大过问了,他全权交给阿元来负责,有刘大和黑二等人帮助阿元,丁瑜洲格外放心,也甚是满意。
只是这日闲来无事发觉自己每天坐享其成,有些过于颓废,便想着到西市和东市去巡视一番,他先到了东市分店,发现店铺生意红火,人来人往,客商络绎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