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看书>军事历史>1255再铸鼎>第403章 不落人后
外交部门,这个兵部尚书其实没什么正事好做,于是他又把军器监的事务要了过去。

在上次大战中,他深刻体会到了火器的重要性,同时也对东海火器的领先程度感到震惊,产生了一种紧迫感,必须要带领大宋在这方面迎头赶上才行。

在火炮方面,宋军已经初窥门径,现在小有进展,只需要按部就班地铸炮就行了。李庭芝更为关注的,是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的东海军的单兵火枪。这种武器威力大、射程远相对于弓弩来说,正适合以远程火力为支柱的宋军步兵组织模式,如果能给他们装备上,想必会战力会提升一大截。

实际上,在此之前,他就产生了将火炮缩小成单兵武器的想法,甚至已经做出了一批原始的类似火门枪的武器,但是与东海火枪一比,立刻就相形见绌了。他曾经与魏万程联系,试图购入一批东海火枪,但是魏万程含糊其辞,只说要请示上面,没给确切消息,看上去是没指望了。

现在的东海国已经今非昔比,他也不便用朝廷权威强压,只好退而求其次试图仿造。

还好,在之前打仗的时候,东海火枪以各种方式流出去了不少,李庭芝也从中得到了数量不小的一批。其中有的是蒙古人在战场上俘获的,大号长枪与小号手铳都有,又间接流入宋军手里。也有是从东海人那里获得的,他们虽然没有成批量军售,但私下里还是赠送或出售了一些,不过都是手铳。幸运的是,李庭芝从后一个渠道获得了一批火帽和弹药,能让他更好地研究仿制方案。

与蒙古人面对的困境类似,东海火枪看似结构简单,实际上制造难度远超宋人的预料,完全无法复原出成品。军器监面对这样一根精致的钢管,甚至产生了一种在文明层次上被碾压的膜拜感,几乎不知从何下手。

不过毕竟宋朝工匠的底蕴还是要比施行匠户制度的蒙古人强不少,左右折腾之下,还是取得了不少进展。

最开始,他们试图用类似于铸炮的工艺,铸造一根铜质的长管出来。倒也能出些成果,但是强度和轻便不可兼得,若是要保证单人携带,则威力不济,比弓箭也强不了多少;而若是保证威力,则成了一门小炮,显然不是能轻松移动的。其实这小炮也不错,其实比蒙古那边王青做出的同类产品还强些,已经有不小的实用价值了,但是离李庭芝的期望还差得远。

后来,军器监中果然还是有能人的,一名叫宁继业的年轻铁匠,在反复对比作为样品的一批上发现了端倪。这一把应当是风暴枪的早期批次,制造工艺相对粗陋些,宁继业从枪身上细不可见的螺旋纹路中,判断出这根钢管很有可能是由铁板卷制而成的,在惊讶于东海匠人精湛的工艺的同时,也为仿制工作指明了方向。

当然,即使有了方向,想真正把想法变成产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别的不说,就是最初的钢板怎么来,都令他们很是头疼。还好,当初军器监在贾似道的指示下,曾经试图仿制东海人的板甲,虽然最后做出来的东西不尽如意,但至少琢磨出了一些锻造大块铁板的技术。在此基础上,宁继业等人长期试验,终于有成功的眉目了。当然,尚未最后成功,而且即使成功了,怎么钻枪管还是个大问题。

而且讽刺的是,他们实验所用的钢材,全部是进口的优质东海钢,因为他们自己的冶炼技术不行,与其千锤百炼出一块好钢,还不如直接买昂贵的东海钢呢。

同时,制造枪管是一个问题,制造枪机就又是一个问题。东海火枪的击发依赖于火帽,这个结构极简单的东西却彻底难住了他们。这玩意到底是什么东西怎么才能仿制出来如果搞不定这个,那么即使枪管做了出来,也没法用啊所以,在宁继业带人研究枪管制造的同时,李庭芝又指派另一帮人研究枪机的制造。

基于火帽的枪机结构并不复杂,要仿制是可以的,不过是粗糙一点难用一点罢了,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点火。拆解了几支火枪之后,他们大致弄明白了,火帽的机理是产生火花,而火花才是点燃火药的关键。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就是用明火替代火帽也可以,但是难道还能一手拿火把、另一手持枪吗所以必须寻找更可行的方案才可以。

所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军器监中,偶尔有人从云清记的烟花中发现了这种燧发发火机构。若是过去,他们对这种奇技淫巧的东西只会不屑一顾,但是现在不正是用来给火枪点火的最佳替代方式吗于是这个消息被迅速报告给了李庭芝,而他对此也非常重视,亲自寻到了云清记这里,把陈水安一家给发掘了出来。

第二天,临安城北,神机营校场。

陈水安和他的次子陈津信拘谨地站在一处棚子里,看着桌上的一堆金属器械。

旁边,李正拿出两把风暴枪,一把是完好的,另一把的枪机却拆卸了下来,对着陈家父子说道:“我先给你们演示一次,你们看看有什么办法把你们的自来火机括装上去。明白吗”

两人稀里糊涂地点了点头,李正便轻车熟路地取出一个小竹筒,给完好的那把风暴枪装上了少许火药,没装铅弹,又心疼地取出一个火帽装了上去,展示给他俩看过之后,便抬起枪朝棚外扣动了扳机。

“砰”

一声脆响传来,棚中顿时充满了硝烟的味道。不过陈家父子都是摆弄惯火药的,对此没有太过惊讶,反


状态提示:第403章 不落人后--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