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看书>军事历史>1255再铸鼎>第544章 无线电

是的,东海商社现在有无线电了!

相比历史同期的技术进度,东海人在通信行业上的发展是相当迅速的。这主要是因为早期的电信并非在技术上特别难,而是那时没有这个理论基础或者说思路,所以才出现得晚。而东海商社这帮人则正相反,让他们去搞一些需要手艺和积累的早期的工业装备技术,那基本全是一摸黑,反而对于电力和通信理论,不少人都有相当深厚的根基,存在弯道超车的可能性。

历史上,无线电的发明人颇有争议,但本质上,它的发明应当归功于麦克斯韦。是得益于这位祖师爷奠定了电磁学的理论基础并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后人才能将电磁波转化为实际应用。而在电磁波的存在被赫兹验证后,意大利的马可尼、俄国的**夫还有美国的特斯拉等人,都在短短几年时间内用简陋的手工工具迅速做出了可用的无线电系统。这说明无线电的实现在技术上并不难。

一般来说,有技术不等于就可以迅速普及。就比如有线电报,早早就有了雏形了,但是无法大规模铺设出去——就算电线无铜,这年头铁线也值钱得很,照样有一堆人去偷。所以只能小范围铺设,直到有了交通警察系统和铁路,才能顺势覆盖出去。

相比之下,不需要线路的无线电,在这个时代要实用得多。有了无线电系统,散布各地的堡垒和据点就能连成一线,舰船和部队也能随时保持联系,战略价值是再怎么强调也不为过的。但相应的,无线电的技术含量也要高得多,虽然原理不过是发射电磁波,电路图上只有寥寥几道,但也不是能轻易实现的。

但是他们毕竟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参考,不用走历史上的歪路。早几年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但到了近期,等到电力组捣鼓出了相对成熟的电容、电感、电阻等基本元器件之后,电信组便可以制造简单的电路发射电磁波了。

这种无线电就是19世纪末马可尼发明的那种,原理是利用高压火花放电时产生的电磁振荡来传递信号。

这种电火花电报有很大缺陷,它发射的电磁波是“全频率”的,发射时会对周围的电磁环境造成巨大的干扰,使得一段时间内只有一台设备能用。同时,由于能量散布在广阔的频段区间内,不能集中到某一特定的频率上,因此有效功率很低,需要强大的发射功率才能弥补,花费巨大代价才能延长通信距离。

但好处是实现起来简单。当初马可尼自己在家里就捣鼓出了这套系统,之后短短几年内迅速发展到足以跨越大西洋通信的地步,难度并不高。当然,他研究过程中克服一系列难题并发明相应的工具的伟大贡献是不可否定的,这不,现在这些成果就直接被东海人拿过来了。而如果想升级到更高级的无线电系统,比如超高频交流电或者电子管,那就太难了,需要高度真空的玻璃罩和钨丝——有这个技术都能出灯泡了。

而且相比早期原始无线电,东海电信组对自己的系统做了三项重大改进。

其一,是增加了电感-电容(lc)电路对电磁波进行谐调,使得宽频谱的无线电能集中到狭窄的频段上,减少了干扰,增加了传输效率。

其二,是采用了改进型的天线。早期无线电是用大面积的金属箔作为信号的发射源,效率低难布置,而东海版用了成熟的线状天线,易布置且发射效率要高上了许多。

其三,也是最重要的,是应用了短波信号。

早期人们对电磁波在地球上的传输特性并不清楚,只模糊地认识到波长越长越容易衍射,传播距离也就越长,因此为了取得更长的通信距离,就拼命建设巨大的通信天线以增加波长。这一来耗费巨大,效果却不明显。但后来偶然发现,过去被认为通信距离有限的短波信号偶尔却能传播到极远处,经过进一步研究才发现短波信号可以借助大气层中的电离层在天地之间不断反射,因此可达极远的通信距离,甚至可达地球的另一端。

短波信号不但能达到极远的通信距离,对设备的要求也低了许多,不再需要建设巨大的天线和供能设备,可以做得小巧便携,甚至单人就能携带。因此,短波通信迅速取代中长波,成为人类无线电的主要应用频段。后世,大部分军用和民用市广播和海上通信,长波应用场景很少,只用于与潜艇通信等特殊的任务。

有了这三项改进,东海无线电的性能相比历史上的原始版本可谓有了翻天覆地的提升。甚至可以说,在当下这个极端纯净的无线电环境中,只要功率够大,把信号送到地球另一端也不是不可能。理论上,借助电离层的反射,仅仅只需要5w(没错,是五瓦而不是五千瓦)的发射功率,就足以与地球的另一端进行短波通信。东海版的发射机虽然粗糙,效率不够高,但把规模堆上去了,达到这个标准还是不难的。

经过高川的简单讲解,张正义算是大概明白发报机的原理了,但又不解地问道:“那这和锗有什么关系?”

“通信是双方行为,有了发报机,还得有接收机。但发报机把信号送出去容易,可是远处的接收机把信号有效分辨出来就没这么简单了。我们现在用的氧化亚铜……”高川刚张嘴,又闭上了,说道:“嗯……这个还是演示给你看吧,反正也是得安装到深圳堡的。”

张正义不明所以,但很是好奇,跟着他离开了会客厅,去了荧惑号上。


状态提示:第544章 无线电--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