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看书>军事历史>1255再铸鼎>第621章 共克时坚 完 砥砺前行
于底舱中央,还占据了上层的客货舱的一部分。由于这艘顺风级是木龙骨,所以不得不用了格外的铁框架进行加固。煤舱就设置在动力单元两侧,既是为了隔音隔热,也有一定的减震作用,不过容积并不大。

“咦,这台锅炉,和之前的温泉系列大不一样啊。”

“哈哈,关少校识货啊。”王世明得意地拍着这座一人多高的新型锅炉,“这是一台原始的水管锅炉,虽然因为工艺问题只能用粗管子,但也足以把蒸汽压力提高到半兆帕,在船上这可是个大突破啊。”

这台锅炉并非常见的圆筒形,而是一个近似三角形的形状。关大富对此可能不明所以,但如果后世人看到它的内部结构的话,就会发现里面和太阳能热水器很像。也就是说,内部上方有个横置的圆筒形的蒸发容器,底下一左一右有两排斜置的水管,整体形成“只”字形,就像两个太阳能热水器组合到了一起。这种构型使得斜水管在一面受热时内部产生温差,进而产生自发的冷热水循环,热水上升,冷水下降趋近受热面,从而能有效地利用外部热能。这台实验锅炉就是利用了这样的原理,用一个顶置的大圆筒和两排斜水管构成了一套高效的蒸发系统。煤炭在只字底部燃烧,使得水管内的水高效地变成压力更高的蒸汽,从而可以更高效地推动蒸汽机。

这些细节关大富不知道,但他作为江级的舰长,恶补了一系列热机知识,对于“05”这个压力意味着什么是很清楚的:“半兆帕?那岂不是甚至足够推动复胀机了?”

历史上蒸汽机最重要的改进之一就是复胀化。蒸汽机的原理是高压蒸汽进入气缸推动活塞做功,而这些蒸汽排出气缸之后仍然有一定压力,若是将它引入另一个气缸,岂不是就能再次做功了?这便是复胀化。当然,理论是很清楚的,想实用化却不容易,问题的关键在于第一次进入气缸的蒸汽压力要足够高,排出之后才能仍然保有足够的压力再次做功。之前东海产的船用锅炉只能产生02a,复胀蒸汽机就有实现的可能了。

王世明见关大富接上了茬,觉得找到了知音,非常高兴,当即就把他带到了锅炉房后面的机房,将一台新锐的立式三缸蒸汽机展现在了他面前。

这台蒸汽机外表看上去也没什么特别的地方,三个气缸位于顶部,通过竖向运动的连杆-曲轴驱动位于底部的传动轴,各类阀门和与轴联动的操纵杆倒是更复杂了,不过一时也看不出什么端倪。所以关大富看了它,倒是没有太过惊奇:“嚯,看着精神啊。这气缸大小和洪流280的差不多,也是400级的吧?怎么工作的,有多少功率?”

一串问题抛来,王世明不烦反喜,一个个讲解道:“边上的两个确实是400的,都是双动的,实际上如果把它俩单独拿出来,就是一台双缸双动的洪流-265了。这台机器的关键是中间那个缸,内径反而要小一些,只有300,这样横截面积就是其余两个缸总和的三分之一了。高压蒸汽过来之后,首先进这个小缸,做功之后排出去,大约还剩三分之一的压力,紧接着分流进旁边两个缸再次做功,输出相等的扭矩。如此就实现了一股蒸汽两次做功——这便是革命啊!

嘛,论起功率,这个系统也就90千瓦,比之前的洪流260还差一点,但耗煤量只有一半,前景可是大不一样了。可惜锅炉压力还是不够,最终出口的气压只剩一点点了,不然还能再胀一次,那可就更了不得了。不过这也不错了,想一口吃成个胖子可要不得,而且出口压力低也就更容易冷凝,到时候在海上获取淡水也就更容易了。”

在有了罗氏动力机械这个竞争对手后,澎湃动力也不敢怠慢,把几年研究的技术储备一下子掏了出来,捣鼓出了这台实验复胀三缸机。至少在性能指标上,这台机器实在是令人惊喜,如果能成功应用,必将再次革新动力机械的市场。陆上应用暂时对效率还不太敏感,而海上更追求这一点,所以设计运输船的时候,首先就把它放上去试用了。当然,光有了指标,若是可靠性不行那也白搭,所以还是得多多检验才行啊。

关大富听了他的讲解,也赞叹起来:“可真是不错啊,省了一半煤,那就是腿长了一倍。有这么台机器,可真是纵横四海,哪里都去得了。对了,我看这套动力单元体积也不大,那岂不是装在江级上也没问题?”

王世明哈哈一笑:“当然了,以后还有更大的,到时候改装过去,江级就是又快又能跑了。嘛,不过现在这套系统也是刚出来,真跑起来不知道会出什么故障,所以还在实验阶段呢,跑熟了才能量产。我这次就是带这y020出来多跑跑的,顺便也运点粮,等跑上一阵子没问题,就可以推广了。”

关大富憧憬地说道:“那可真得快点才行了啊。”

……

事不宜迟,第二天y-020便满载着粮食,在吴淞江号的护卫下向本土的方向出发了。两艘船都冒着黑烟,在一片帆影之中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在新型复胀式蒸汽机的推动下,这艘六百吨排水量的顺风级在完全不依赖风帆的情况下也可达到五节以上最高六节的航速,从后世的眼光来看慢如牛,但以风帆时代的标准来评价也不算慢了。不过现在他们向东北行驶,来自东南方的夏季季风是侧风,所以两艘船上都挂着风帆加速。两相叠加,使得y-020的航速超过了八节,嘛,实


状态提示:第621章 共克时坚 完 砥砺前行--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