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同龢看到光绪皇帝已经明白过来,心中满意的点点头,“皇上今天已经向李鸿章承诺,君无戏言,皇上还是明天写一份圣旨去南京,让下面的人慢慢的走,不必担心时间。”
光绪皇帝听完之后,他明白了翁同龢的意思,但是皇帝又想到这场大战时间恐怕短不了,就是传旨的太监走得再慢恐怕也能到了南京了。看来得单另写一份秘旨给刘海,让他拖延时间,直到北洋损失惨重,再出来收拾残局。
“老师果然神算,得老师辅助大事何愁不成。”
翁同龢听完光绪皇帝的赞扬,心里自己都比成诸葛亮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第2天光绪皇帝果然按照温同书的意思写了一份圣旨,命人送到南京。
而在送圣旨的人离开时,他又悄悄的写了一份秘旨,派自己的贴身太监快马加鞭,送往南京。
朝廷上的人对于光绪皇帝下旨,让南洋北洋组成联合舰队,还是很满意的。这样一来,对日大战就有了几分把握。
可是李鸿章是什么人,他马上就从中看出了不对头。现在都什么时候了,还派人写圣旨送往南京?一份电报就解决的事情,非要搞这么麻烦干什么?
而李鸿章也不是傻子,见到这种情况,当然不会派北洋水师北上和日本人决战。
因此李鸿章当即命令北洋水师不得出战,暂时在港口内以维修的名义等待时机。
虽然北洋水师不能出战,但是陆地大战却不能停止。
清朝海军在丰岛海面被日军偷袭后,陆军也在朝鲜牙山的承欢驿被日军突然袭击。
1894年7月26日太原镇总兵聂士成率兵2000余人在此刚构筑工事,准备布防。
他觉得2000多人的士兵太少,所以请求主将叶志超派兵增援,但援兵还没到,就在7月28日凌晨四点许,他们就遭到了日将大岛义昌部队的突然袭击。
经过近三个小时的激战,清军因为寡不敌众,阵地相继失守,四面受敌,聂士成只好率部突围,成欢驿随之被日军占领。
聂士成率残兵和叶志超汇合后,感到日军来势汹汹,双方兵力相差甚多。两人合议,认为北撤待援是上策。于是,两人率兵绕道汉城,北撤到朝鲜北部重镇、平安道首府平壤等待清廷的援军。
8月初,分统马玉坤率五营一队,约2100余人,与淮军盛字军以及奉天的奉字、盛字练军一起入朝,在平壤和从牙山撤回的叶志超、聂士成部汇合,构建五大军三十五营,共约一万七千余人。清廷任命叶志超总统驻平壤各军。
日本利用丰岛海战全胜的机会控制了朝鲜西海岸的制海权,并迅速派出陆军第五师团共一万六千余兵力迅速向平壤进攻,第三师团也从元山登陆,抄断平壤后路。
当时,平壤是朝鲜的旧都,平壤之战的胜负对中日双方的战局都极其关键,因此双方都极为重视,如临大敌。
因为从全国各地增援的部队行进缓慢,首批已抵达平壤的援军合算进去和日军兵力相差无几,数量上未能占有优势。
李鸿章就制定战略方针,“先定守局,再图进攻”,本意是想待新增援兵抵达后,再行进攻,为此清军在平壤决定采取守势。
这个战略被日军第五师团长野津道贯瞧破,他说“清军极短于野战,窥其所长,唯有守城一法耳”,“清军常有据守险要之习癖”。故此,日军决定冒险速战速决,区区一万多的兵力,兵分四路,迅速进攻平壤。
清军中也有一些将领本意是主动出击,比如左宝贵不停的建议,先发制人攻打日军,但不断遭到清军总统叶志超的阻扰,就此清军困守平壤城。
9月15日,日军顺利完成了对平壤的包围,从三个方向对平壤进攻。日军第九混成旅团在大岛义昌少将的指挥下,首先向大同江南岸的清军发起进攻,遭到清军的坚决反击,并重创了第九旅团。
日军中、右两队在司令官武田秀山和西岛助义中佐的拼命督战下,攻占了左右两翼的堡垒,但随之遭到清军的步炮协同夹击,再遭重创,日军遭到了重大伤亡,死伤四百多人,中队长级别军官被击毙四名。
但是,日军以玄武门为主攻方向,在此集中了优势兵力。由立见尚文少将的第十旅团和佐藤正大佐的第十八连队担任主攻。
清军高州镇总兵左宝贵登上玄武门指挥,只见得喊杀声遍地,炮声隆隆,满城都是烟火,遗憾的是指挥官左宝贵中炮英勇牺牲,他部下三位营官相继接过指挥大旗,也先后壮烈阵亡。午后二时玄武门被日军攻破,遭到清军的激烈反抗,日军虽然涌进城里,却被击退。
野津道贯亲率日本第五师团本队于凌晨七点向城西南进击,日军在炮火的掩护下不断冲锋,但是遭到清军马队的反击。双方战局一直胶着着,野津道贯思量着战局一时难以突破,难以快速得手,下令暂停进攻,退回驻地。
这时,清军总统叶志超却突然令人挂出白旗投降,派人冒雨出城投递停战书。
当晚,叶志超密令各营准备连夜撤兵,军兵轻装持械,但是行动仓促,密令未能有效传递到每个兵勇。撤兵没有得到有效组织,变成了逃跑。
而前面已提到,日军早已派兵断了平壤的后路,清军就这样仓皇撤兵遭到了日军的疯狂伏击。
只见得雨夜里,泥泞的土路上,溃逃的清军哀嚎遍野,在日军的伏击下,毫无战斗力,血流成河,清军死伤近两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