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未经过一代又一代的优化,如今的玉米产量其实并不高,但亩产四百余斤依然比水稻的产量高了一大截。
这个产量虽仍不能与土豆相比,但玉米比土豆更适合当粮食,且更耐储存,在推广的初始阶段,它还比土豆更节省种子,也就相当于是更利于快速推广。
一亩田地种土豆需要近百斤的种子,种玉米却只需要四斤左右,去年种出的玉米经过筛选之后得了三百多斤种子,半数送到京城,一部分被卫老夫人取走另外在庄子里种植,郑丰谷只留了二十斤种子却也一样种了五亩地。
五亩地,两千多斤玉米,经过筛选怎么也能得一千多斤上好的种子,一下子就够白水村整个村子种植还绰绰有余了。
毕竟,玉米最大的优点就是不挑地,那么上好的良田自然还是应该用来种植水稻这种精细的粮食,可不能浪费了。
村里以前无人问津的山坡荒地忽然就招眼了起来。
朝廷有规定,无人的荒地谁开能开出来就属于谁的,还能免税三年,但三年后就要和普通良田一样交税,且不可荒废。
以前,荒地虽能免税三年,但辛辛苦苦开荒,又大把大把的洒下肥料,三年的时间也不过是刚刚把生地养熟,跟好田相比仍是贫瘠的,却要一样的交税,实在是不划算。
除非迫不得已,不然很少有人愿意去开荒养地。
凭着一把锄头一双手,把两亩荒地养成肥田,足够把一个年轻壮汉活生生累成皮包骨。
可是种土豆玉米就不一样了,它们不需要像水稻麦田那样精耕细作,就算在荒地上挖个孔把种子埋进去,然后浇水等着发芽生长就可以了,若有多余的肥料给它们施肥自然能长得更好,若没有肥料也不至于颗粒无收。
明明还是夏收农忙时节,收割、清理、晾晒都忙得脚不沾地,但白水村,甚至是隔壁桥头村的乡亲们却忽然放下了手上的活跑到郑丰谷家门口,因为郑丰谷发了话,请乡亲们帮忙来脱粒并筛选粒大饱满的种子,完事后每户人家都能分一斤种子。
免费的,不要钱的!
从去年开始,他们就都惦记上这些种子了,这样高产的种子别说是免费的,就算要花钱买也有的是人争抢。
屋子小容不下太多人,人们就搬了自家的小板凳在树荫下,靠墙的阴影里干活。
玉米收割下来的时候就已经很老了,在太阳下暴晒了两天之后,如今在乡亲们的手中很轻松的就“簌簌”掰落下来,落到下面承接着的畚斗里。
力气大的汉子双手抓着左右拧几下就把玉米颗粒都拧落了下来,力气小的孩子也能一粒一粒的慢慢挖,不让一点哪怕只有米粒大的玉米粒留在芯上面。
脱粒之后筛下颗粒细小的,被虫子咬了不完整的,瘪了不够饱满的……两个村子能抽出空的人都过来帮忙也忙了两天才分离筛好。
清理干净之后,不管大的还是小的全部上秤,共有玉米粒二千三百三十六斤,其中能留着当种子的也有一千八百多斤。
有学识的老人家掐着手指算了半天,欢喜的说道:“亩产四百六十七斤,比去年的四百零八斤又多了五十九斤!”
这可是一个很大的增长数字了!
乡亲们议论纷纷,“去年是种在下等田里,今年可是上等的肥田!”
“这也很多了,想想谷子不过才三百而已,年成不好的时候连两百斤都没有,还是连米带壳的。”
“玉米省种子,一斤种子就能种上两三分地了,也不晓得啥时候才能分些土豆种子。”
“别急,今年分不到,明年肯定就有的剩余了。”
有交情好的人则直接问上了郑丰谷,“二哥,每户一斤分了之后这种子还剩下许多,不晓得有没有别的去处?我出钱问你再买两斤可成?”
此话一出,听到这话的周围人都是一静,随之就争先恐后的挤了上来,“丰谷啊,若有多的,叔也想买两斤,你出个价,肯定不能让你吃亏。”
郑丰谷一时间被挤得东倒西歪,乡亲们对于粮食的渴望就连两个村的里正都压不下他们的热情。
如果能卖的话,他们也想买呢,里正家也有好多张嗷嗷待哺的嘴啊!
江南富庶,白水村和桥头村近几年的日子也更宽裕了许多,但离天天都能敞开肚子吃干饭的日子还是有很大距离的。
云萝站在外面看到人群中心她爹的发髻都要被热情的乡亲们给挤散了,想了下,就转头从食肆里找出了一个烧水的小铁锅,用柴火棒敲了两下。
“铛铛”的声音让人群逐渐安静下来,云萝站在凳子上说道:“现在玉米种子还不多,不过我也可以分出一些给乡亲们,以户为单位,只要是白水村的每户都能买不超过五斤的玉米种子。”
白水村的村民安静下来,隔壁桥头村的却急道:“那我们呢?我们也想买!”
两个村子就隔着一条河,田地还要不少交叉,每年总有那么几回争斗,但相互帮衬也不少。
云萝心里早有主意,当即就说道:“桥头村的乡亲每户能买不超过四斤的种子。”
桥头村人想了想,虽然比白水村的少了一斤,但也算合理,于是很平静的就接受了。
两个村的里正对视了一眼,也不知打了个什么眉眼官司,又听见李里正问道:“小萝啊,你打算开个啥价格?”
“二十文一斤,如果家里钱不凑手,也可以用同等价格的粮食来交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