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看书>军事历史>穿越成皇储>第581章 中东

中东战场上,犹大人集团军横扫了整个沙特,原本三百多万的沙特人口数量骤减到一百多万,不少人坐上希腊提供的难民船前往大西洋彼岸的美国避难。

有意思的是沙特的那些个首领被杀的被杀,被捕的被捕;偶尔有漏网之鱼乘船逃亡美国,却在途中遭遇海难,不知去向。沙特国内但凡有点势力的家族统统被清洗了一遍,剩余的一百多万人被赶到一块贫瘠的土地上。

源源不断的难民潮自然引发了美国民众的不满,自己的生活还不好过呢,突然多了这么多吃白食的跟他们抢资源,换谁都不会高兴。

美国政府对此也头疼不已,不管怎么威胁恫吓,希腊还是依旧源源不断的将难民送过来,表示你不想接收大可以把船击沉嘛,着实令美国政府恨得牙痒痒。可也不能跟希腊宣战,毕竟即便宣战了他们也不可能打到希腊,反倒多了个敌人。

这些难民身无分文(为了上难民船,这些人交出了所有值钱的东西),下船的时候就是两手空空,身上只套了件衣服而已,简直跟乞丐差不多,衣食住行全都要美国政府给与解决。

就算一人一天吃一斤粮食,这些难民每天要耗费几十万斤的粮食。最可气的是吃饱了饭也不乖乖待着,吵闹着要更好的住宿和衣物,要求政府盖清真寺;引发了不少社会矛盾,甚至跟警察都起了好几次冲突。

这些难民被警察推搡着倒在地上,被警棍殴打的场面被人拍下,传到了德国;欧洲新闻媒体立刻大肆报导,讽刺自诩为皿煮、自由、正义化身的美国政府虐待这些手无寸铁的难民,这就是你们所谓的正义?

雅尼克请梵蒂冈教宗庇护十二世发表了一篇“让世界充满爱”的广播,呼吁美国民众用爱心接纳这些可怜人,并给他们一块面包,一杯水,还有能睡觉的地方。

这位名为欧根尼奥.帕切利的教宗在后世是个相当有争议的人物,被不少西方史学家或作者塑造成一个毫无心肝、贪得无厌、苟且偷安的小人。

1963年,德国柏林上演了一部《天主代言人》引起轰动,戏中的教宗皇一心想着如何利用出售自己的某些投资来影响美国人,从而阻止盟军对罗马进行轰炸,以及对犹大人被屠杀时的充耳不闻。

此剧一出很快被翻译成20多种文字,成为关于教宗不光彩行为的依据,在街头巷尾迅速传播,其实早在之前人们对教宗同德意法悉斯签订的协议,以及法悉斯暴行时的沉默提出过质疑。

在当时,教宗“永无缪误”的信条支配下,教廷和教宗对此事始终讳莫如深,导致争论颇多。或许剧本作为艺术创作无法让人信服,难免有虚构成分。

随后1964年法国出版了一部很有分量的历史著作《庇护十二世与第三帝国》,这位作者是一个研究纳兹的历史学家,父母都死于奥斯维辛集中营,他本人在法国一个天主教道院里才得以生存。

他在书中明确指出“教宗对德国有所偏爱,而这种偏爱并未因纳兹制度的性质而有所减弱”。

此书一出,造成了很大社会舆论,迫于压力,1964年教宗保罗六世下令整理编辑二战时期的教廷文献,尽管编辑整理了11卷档案,还是有人对其的真实性、完整性提出疑问。

在梵蒂冈陆续出版其文献集的同时,争论在不断发展和扩大,一些列的著作相继问世。

如《庇护十二世的沉没》、《天主教会与纳兹德国》、《黑色安息日》等著作,大量证据表明庇护十二世与德国纳兹狼狈为奸,而纳兹也投桃报李,作为沉默的报答,为了保护自己的位置不受威胁,不惜牺牲半数犹大人的生命。

事物总是存在两面性,有人反对就有人支持,在《二战期间的英国与梵蒂冈》、《我们铭记不忘:关于大屠杀的反省》中都指出:庇护十二世并非冷酷无情,他是一个有温度、有人性、负有同情心的人,对于战争他也有很多的无可奈何,并指出二战期间救了80多万的犹太人。

直到后世争论仍在继续,关于教宗在二战期间的行为仍没有一个清楚的定论。

不管怎么话说现在这位庇护十二世的发言还是取得了不小的反响。美国人大部分都是信教的,而且天主教占不小的比例,既然教宗都这么说了,虔诚的信徒们只能把不满的情绪压在心底,按照教宗的吩咐,尽可能的给予这些难民帮助。不过不久的将来他们会深刻体会到什么叫喂不饱的白眼狼。

庇护十二世还呼吁世界放下纷争,和平共处。

德国外交部门随后发表声明称德国是非常热爱和平的,之前所做的一切都是日后长久的和平,你看现在欧洲多和平。并表示如果美国想停止战争行为的话德国是很乐意跟美国进行谈判的。

美国人半信半疑的让驻瑞士的大使跟德国人接触一下,美国第一个要求便是兑换国库里的那些欧洲外汇,德国大使表示那都是过去的事了,他们是不会回收一堆废纸的,真想让他们回收,只能按废纸的价格,一吨外汇给个几美元。

美国大使强忍住掀翻桌子的冲动,提出了第二个要求,就是归还欧洲境内被查封的美国企业和被冻结的资金;德国大使表示那些都已经被人分瓜了,想要拿回来得经过一番繁琐的程序,这个程序恐怕得要走个三五十年。

美国大使气的摔门离去,美国人这才反应过来德国人并不是要真心谈判,而是一种宣传战的手段而已。


状态提示:第581章 中东--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