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栓柱和老队长一样,激动的握着杨卫国的手:“太好了,真是太好了,要是这事能成,我代表咱村几百口子人感谢你啊!”
杨卫国有些头大,他好像把自己套进去了,也不知道怎么的,他从建议变成了帮助,从帮助变成了参与。
他哪有那时间和精力,可是看着激动的张栓柱和颇有些老泪纵横的老队长,到了嘴边的话就再也说不出口。
回到家,他挠了挠头,想着村里那些穷困的人家,叹了口气,自己嘀咕道:“算了算了,能帮啥样就啥样吧!”他转了一圈去了杨老四家,把之前和陶家、和村长说的那些跟老四说了一遍,“你有啥想法没有?”
杨老四犹豫了下摇了摇头,“我就算了,三哥,我已经习惯了进城去倒腾些东西卖,现在政策也越来越好了,老百姓兜里的钱也比之前多了,我现在一年也能挣个三四百块钱,和你们虽然没法比,但在咱村算是好的了。我就不跟着掺和了。”他顿了顿又说:“不过,我觉得二哥可以干这个,他和二嫂就种那点地,孩子又大了,日子过的一般,他们两个又都挺能干的,不怕吃苦,我觉得他们行。”
杨卫国点了点头,“那你问问他们吧,我就不管了,省得他看我不顺眼。”杨老四想说二哥不是看你不顺眼,可他已经又开口,问他要几张纸,“我回去行思行思都需要注意点啥。”
杨老四拿了个小孩用了一半的拼音田字递给他,一脸的不好意思,“家里没有纸,用这个行不?”
杨卫国:“……”
他翻了翻,“这是小刚写的?”
“啊~她妈教的,”杨老四不好意思的说:“她妈说早点教叫什么笨鸟先飞,瞎写的,玉清自己也不咋会,都是前几年现学的。”
不光给他拿作业本,还拿了根铅笔。
杨卫国拍拍老四的肩膀,语重心长的说:“老四啊,你也应该多学习学习了,咱们赶上了好时候,总不能不认识几个字老这么小打小闹啊!你三嫂能开厂,你在这边凭啥不能啊?”
用力的拍了两下,拿了作业本走了,他自己的包里有钢笔,也有记事本,可他要捋的东西比较多比较乱,记事本不方便,没想到……
从杨老四家出来,他拐进了村长张栓柱家里,借了瓶钢笔水,又和他唠了一会村里的情况,然后回去就开始琢磨开了。
对于销路他并不犯愁,愁的是养什么?怎么养?以前生产队养过猪,最多时有七八头猪就有病死的情况发生。
要是大家把钱投进去,结果猪却得了病,那对村民的打击肯定是巨大的。
他把自己能考虑到的事都考虑进去了,第二天就去了三爷爷家里,又去了几个村里年纪大的老人家里,这些年纪大的,或多或少都养过猪养过鸡,和他们探讨养家禽和牲口的事,又去了几位现在家里养鸡养鸡鸭养鹅的人家走访。
昨天刘秀花回家并没有找到陶老大,那是真生她的气了,出去和人喝酒去了,气的她在家直跳脚。而陶老大晚上回家歪歪斜斜的,直到刚才才睡醒。
“一百头?搁哪养?你把屋都倒出来也不够啊?行了你别说了,你可真是把人当傻子了……我去找老三去,你老实搁家呆着吧,别瞎掺和了,喜子,和我一块去。”陶老大带着大儿子喜子去找老三,“老三,你打算养啥?我想养猪,那玩意到年末还能杀了吃肉……”
陶老三:“……”那咋还没开始养呢就惦记着年末吃了?这样能养好吗?
“大哥,养这玩意累,投入又多,你真想好了?”
“投入多是多,不过我也没打算多养,我想着先养个十来头,问卫国借点钱买点小猪羔子就行了。”
陶老三有些无语,他大哥那是啥时候都不肯动脑筋,平时听大嫂的话听惯了,想的那是真简单。
他看向喜子,这要是跟他爸一样的,他高低得劝老大还是不要养猪了,真要赔了不够上火的。
喜子没文化不爱上学,也没刚子和强子机灵,但脑子还是有的。
“爸,那喂啥?那猪那么能吃,咱家现在两头猪我一天就得喂不少苞米。还有,咱家那猪圈就够两头猪的,多的猪还得盖猪圈,那不也是钱啊?”
陶老大摆了摆手:“先问卫国借。”他都没像他那傻媳妇似的说借一百头猪的钱了,这十来头的猪,在卫国那是小意思。
陶老三:“……”
他试探着:“大哥,要不,你干脆别养猪了,出去干活去吧,不用投钱,干一些挣一天。”
陶老大没听明白,“我不去了,那他借我钱我还出去干啥?”
喜子笑道:“三叔,不用担心,那不还有我呢吗?我也觉得能多养些猪挺好的,现在猪肉到了年末一点不愁卖,就是家里没钱,要不去年我就准备养个五六头了。”
杨卫国没一一答对他们,而是把三个舅哥和二个姨姐都召到了一起,“你们都考虑的咋样了?有什么想法就跟我说,我能帮的一定帮。不过,我丑话说到头里,就这一回,要是你们不好好干或是没干好,以后我和真真也不会再管你们,日子是好是坏,都是个人的事。”
大家七嘴八舌的说起来,杨卫国听着乱哄哄的,“你们一个个来,具体的说说,别大嘴一说我要干啥你借我多钱?说实在的,那样我还真不敢借,我怕你不还呢!”
这话咋说的像是知道了她的想法似的?
刘秀花不由抬头看了眼他,不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