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看书>军事历史>日月永在>第三百三十二章:射程之内皆真理(五)

“秀锦,当你看到这封信的时候,为夫已经不在了,为夫死去的地方叫做阿拉哈巴德,是一座位于天竺的城市。

请原谅为夫在往后的日子,无法再陪你走下去,也无法陪你一起照顾咱们的孩子,因为为夫是将军,是军人。

瓦罐难免井上破,将军难逃阵上亡。

算起来,为夫也算是命大,从军入伍这么多年,刀山箭雨都活了下来,蒙天恩浩荡,身居高位纵享富贵。

为人臣者,即食君禄当报君恩。

所以,为夫决意死在阿拉哈巴德。

待你看到此信后,愿你能够带着孩子改嫁,不要为为夫矜寡一生,并且教育好咱们的孩子,让他努力读书,将来考取功名,不要像他爹这般只能混迹行伍。

如果将来,天竺成为我大明的疆土,记得让咱们的孩子来一趟,来到这座叫阿拉哈巴德的城市祭奠一下他爹,顺便看一看。

看一看我大明儿郎用鲜血和生命为他们犁得的土地。

此为夫之绝笔,时建文八年十二月初七于阿拉哈巴德联军大营。”

-------------------------------

当血腥的攻城战持续到第五天,这场战争的胜负反而已经不被攻守双方所在乎了。

攻城的士兵们机械般的发起冲锋、攀上云梯迎接死亡。

而守城的士兵在失去了巨石和滚油后,则一遍遍挥舞着手里的弯刀,砍钝了便捡起城墙上,联军留下的大明制式腰刀进行攻击。

杀戮,仿佛呼吸一般的随意和自然。

除了深夜这场死神的狂欢盛宴会暂时告停,无论是黎明还是傍晚,在恒河之畔,这座名为阿拉哈巴德的城池都在承受着鲜血的洗礼。

整整二十万联军,在五天内打掉了五万有余,而受伤者更是不计其数。

很多第一批次活下来的士兵在修整之后,便会排着队继续参加新的轮次继续攻城。

五万人啊。

这是一个已经超过守城方的数字!

虽然五万人中,大明的健儿只有寥寥七八千,但这个数字还是让马大军堵得心口难受不已。

大明,好些年没承受过这般战损了。

马大军甚至不知道,眼前这座阿拉哈巴德到底还需要填进去多少人命才能看到破城的希望。

“元帅,咱们先撤退吧。”

金边国的主将郑泰和找到马大军,作为汉裔的后代,郑泰和对马大军的称呼是元帅而非其他国家那般唤总指挥阁下。

“就眼下来看,想要攻克阿拉哈巴德已是不现实的了,军心已然不稳。”

蛮夷终究是蛮夷,即使再如何进行操练,在精神属性上,这群蛮夷兵永远达不到明军那般的坚韧。

整整两成多的阵亡率,已经让这支联军到了崩溃的边缘。

马大军有些遗憾的闭上双眼,他甚至不知道如何处理眼下的困境。

按照他的脾气,马大军恨不得把这些小国的主将全数砍掉脑袋,因为这群玩意在侮辱身为一名军人的荣耀。

但马大军不能这么做,七国联军或者说七国同盟,那是朱允炆好不容易构建起来的利益共同体,马大军不能为了自己的痛快而破坏这个同盟的根基。

可能,这场仗,便是自己人生中唯一的一次败仗吧。

睁开眼,马大军再次留恋了一眼不远处的阿拉哈巴德城头,嘴唇嚅动。

他是多么想继续打下去啊,但他却不能这么做。

一旦联军崩盘或者哗变,那么《昆明七国协定》缔造的以大明为首的七国同盟的信任基础就会被动摇,这一次军事上的惨败,会让大明的领导地位遭受风波,朱允炆想要再一次组建七国联军,都不知道要耽误多少年。

所以,事不可为那就只能认输了。

“再攻一次!”

就在马大军决定下令撤军的时候,陈春生站了出来,他深深的看了一眼马大军:“以我明军为主力,辅以联军五千,最后再攻一次!”

一旦撤退的命令下达,那就意味着两人把脑袋放到了鬼头刀下。

“这次,我将带头冲锋。”

陈春生的话让马大军神情动容,他张张嘴想要劝一句,却发现自己不知道该说什么。

“大军,你是总指挥,如果这次攻城失败了,你要把联军带回交趾、带回云南。”

陈春生勉强笑了笑,而后他整了整自己的头盔:“所以,身先士卒攻城这件事,交给我来吧,这么多年都是你在出风头,也该给兄弟一个机会了。”

背水一战,功成则活,退则亡。

马大军是不能亲冒矢石的,虽然他领军撤退很大的概率也是死路一条,但保全了联军的元气,秋后算账,起码南京那边还能高抬贵手。

一旦联军溃于一旦,陈春生怕,就不只是死他两人了。

“一定能攻下来的,我相信你。”

马大军说的话连他自己都不信,但他还是用最坚定的口吻给了陈春生以支持。

“这封家书,是我昨晚写的,等你回到云南,待我交给你弟妹。”

看着陈春生递来的这封信,马大军厉喝道:“别他娘跟老子玩这套,你给我滚回云南自己交。”

面对这熟悉的骂咧,陈春生反而笑了起来,他什么话都没说,就这么直勾勾的看着马大军。

后者抿了抿嘴唇,而后郑重的接过。

“擂鼓,吹号。”

马大军深吸一口气,陡然大声喝道:“攻城!”

夕阳西下,联军发起了最后一次大规模的攻城战,也是


状态提示:第三百三十二章:射程之内皆真理(五)--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