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鲁士悍然对法德联军开火,反被伏击丢盔卸甲“的消息很快传遍了西欧。文中还有法军指挥官苏尔特得意洋洋的解释,
“我本来是要让普鲁士人交出卢迪尼卡村事件的凶手,他们却来攻击我。我能不收拾他?”
文中还详细列出了抓获的俘虏、击毙的敌军数量,让各国看热闹的民众一阵叫好。
普鲁士人为此哑巴吃黄连,加上卢迪尼卡村事件本身屁股还没擦干净,外交部干脆一句无可奉告,再也不做任何解释了;法国议会则迅速通过一个临时议案,强烈谴责普鲁士人不宣而战,并授权给内阁对普鲁士宣战、
不过,法国内阁反而犹豫起来。跟着英、俄欺负奥斯曼,法国内阁是有把握的;但单独跟普鲁士开战,尤其很可能招来俄罗斯,它还是明白自己力有未逮。此前有议会做挡箭牌,内阁躲在后面唱高调,现在议会把球踢给了内阁,它突然有点傻眼。
民众要求对普鲁士开战的呼声越来越高,法国内阁经过两昼夜紧急会商,成员们还是觉得要看看英国人的态度。为此,法国外交大臣塔列朗一瘸一拐的踏上去英国的船。
英国当然是鼓励法国人开战的,为此,英法外交大臣戈登和塔列朗还发表了共同声明,谴责普鲁士对法国不宣而战。但英国是否出兵,却含含糊糊的不表态。
一直撺掇英、法对俄、普开战的德意志此时却也一声不吭了。虽然明面上,普军进攻的是法德联军,但有证据表明,普军并没有进攻德军,反而是德军配合法军把普军老窝给端了。由此,德意志联邦的外交口径是,“尊重法国的一切外交决定。”,除此外就再无其他。
德意志当然也是等着看英国的态度,何况一旦开战,德意志就直接面对俄国和普鲁士陆军,没什么胜算,还不如做个缓冲区——为了安抚法国,德意志还是宣布绝不允许任何国家通过德意志领土进攻法国。这话明显针对普鲁士。这样,法国的东北边境就有了安全保障,基本可以防止战争烧到国境以内。
有了这个保障,法国国内开战呼声更加高涨,内阁被逼的没法,总不能什么都不做就倒台吧。干脆眼一闭、心一横,对普鲁士宣战,这还引起内阁一些人事动荡,战争大臣随即宣布辞职。新任战争大臣甫一上任,就立即宣布征兵令,并命令巴尔干前线法军主动求战。
作为盟友,俄罗斯比英国人更靠谱一些。在法国对普鲁士宣战之后不久,也对法国宣战。
得到法国与俄、普开战的消息后,巴尔干法军指挥官苏尔特一改老滑头的样子,精神矍铄的在法军面前发誓要为法国的尊严而战。然后向俄、普前锋进军。他要赶在俄罗斯多瑙河军主力到来之前,打掉俄军前锋。由于德意志还没对普鲁士宣战,所以莱茵德军只能与法军暂时分开,在原地待命。
在波恩的谢绾和在汉诺威的洪堡收到消息,舒了口气。不过他们也知道法军不是俄、普的对手,这不过是搅乱西欧局势而已,真正的目标,是要拉英国下水。这个就要看法国人会被打得多惨了——此时的英国,还不会像二战一样,对欧洲大陆事务犹豫不决。只要法国受到重创,它一定会出面挽回局势。
所以谢绾也懒得再对英国做什么外交动作,一方面与洪堡、路德维希一世联合起来加紧备战,另一方面尽全力支援奥斯曼。德意志的军工企业马力全开,除为自己生产最先进装备外,也为奥斯曼大量生产基础款的后膛枪、野战炮。
奥斯曼别的不行,就是人多、钱多,在受到法军参战和德意志军援的鼓舞下,原时空中已经该考虑投降的默罕默德二世重整旗鼓,决定坚守伊斯坦布尔。这使得俄军前锋及后续普军共计三万军队,被牢牢阻挡在伊斯坦布尔城下。
相比多瑙河俄军的行动迟缓,巴尔干的法军行动迅速的多,抢先赶到伊斯坦布尔。1830年1月底,两万法军、一万奥斯曼守军,主动对三万俄普联军前锋发起进攻,在伊斯坦布尔西侧爆发了一场大规模战役。
法国老将苏尔特在奥斯曼帕夏侯赛因的配合下,大发神威,打破俄普联军,成功解除伊斯坦布尔的包围,将战线又推回到巴尔干中部。俄军指挥官季比奇和普军指挥官罗恩率残部一万余人回到保加利亚境内,与俄军主力汇合。普鲁士也增兵两万,由骑兵将军齐滕率领驰援俄军。
伊斯坦布尔战役的胜利让德英法都为之一振。
谢绾和洪堡没想到苏尔特真是个活宝,这么能打,除了有点贪财,简直就是德意志的福星;英国人见法国人在前线占了优势,就想着是不是参战捞点好处;法国人更是被打了鸡血,内阁支持率陡增,青年人踊跃要求上战场,三万兵增援也陆续通过海路抵达巴尔干。
国际政治就是这样,没什么得道多助,而是强者多助。
身在伊斯坦布尔的伏龙斯给谢绾来信,说苏丹默罕默德二世大喜,又给他新增了个小贵族头衔,赏赐了十名奴仆。
“这小子混的风生水起啊……”谢绾拿着信,对一旁的李斯特笑道。李斯特倒不羡慕,毕竟那是个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的营生。他赔笑了几声,然后对谢绾说,
“阁下,英国外交部方面与我沟通,询问德意志是否愿意与英国一起对俄、普开战?”
此次战争,德意志联邦议会把主导权和战争开支都交给了莱茵,所以凡事要征求莱茵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