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众人休息时,外面那灾民大军的行程,以及周遭百姓们的状况还会不时地被人报进来。

比如灾民大军经过了哪个村镇,而哪个村镇的村民已经在他们的提醒下提前撤走等等,诸多事务,都被有条不紊地安排着。

如此看来,这县令还是位真能做实事的官儿,只是这样的父母官,还是让城外的百姓惧于匪徒的威胁,闲置了几千亩田地。

唉!也不知是匪徒太过猖獗,还是他手中的兵力太少,亦或是别的。

虽然已经提前报了信,但仓促之间,也做不到万全的准备,只能靠这些官老爷们事后补救了。

都说天灾不可违,**由可为,这话不假。

天灾确实不是人力能够避免的,朝廷该做的就是助灾民们扛过天灾,不要酿成**。

灾民若是在本地,那还是灾民,只要调集力量前往灾区赈灾,安抚住灾民们,助他们坚持到下一季粮食收获之际,这便是最好的结果。

对于赈灾之事,历来都是朝廷调兵镇压与调粮赈灾,不管是双管齐下,还是软硬兼施都要把灾民们限制在灾区。

哪怕从各地筹集的粮食消耗远大于灾民逃荒所耗,哪怕其中的贪腐再多,哪怕赈灾的粮食不够,安抚不了诸多灾民,致使大量灾民饿死,都不能让他们流到外面去。

否则,灾民都跑光了,让田地慌置,就算天灾过去,来年该如何?还不得继续赈灾,这灾情就永远止不了。

且这些灾民流动到别处,那就不是灾民,而是流民,他们会抢占其他百姓的资源,致使那些无辜百姓也因此沦为灾民,再成为流民,甚至是暴民,最后如滚雪球般越滚越大。

朝廷再不行,皇帝再昏庸,也该知道这一道理。

可惜,近几十年来,朝廷本就兵力不足,又要时常抵御番邦袭扰,还得镇压到处肆虐的流寇匪患以及反贼,真的派不出更多兵力了,外加国库空虚,兵力和钱粮的缺口极大,根本无力赈灾。

能做的似乎便是靠强制掌握着大楚粮价的郑家出力赈灾,就算有灾民流出,也由各地富户捐献钱粮,将他们安抚住。

这几十年来的赈灾不外如是。

只是,今年似乎格外不同,番邦不知为何突然大肆入侵,境内又与多年难遇的天灾,还有

丰庆县新温镇,郑林楚的书房内。

一黑衣男子对上坐女子恭敬道,“少主,三县旧粮案的判决已经出来了。”

“如何?”

“证据确凿。”

郑林楚嗤笑一声,“呵,好一个证据确凿,结果如何?”

“郑氏身为皇商,身负稳定大楚粮价之责,却不但不以身作则,反借此天灾,纵容旗下商铺对百姓之救命粮草以旧换新,致使山丹县、安山县、明长县三县民怨沸腾,此罪一。

压制粮价不利,致使三县粮价暴涨,乃至于波及齐梁府、密新府、良州府以及其周边等重灾区,此罪二。

郑氏不仁,致粮价失控,让大量灾民外流,扰乱周边县府且抢占县衙商户之家

如此行径,本该罪无可赦,姑念郑家暂赦其罪,罚银两千万两,需将粮价压制在”

这便是上头对他们郑家的处罚。

罚银两千万两!规定粮价上限!

呵!

闻言,郑林楚怒极反笑,“吃了我郑家两千万两银子,还让我们出钱出粮出力压制粮价,他们竟能天真到以为凭我郑家一家之力就能抗下整个天灾?

想得倒是好,我郑家不仅被喝血吃肉,还落下个恶名声,他们却赚了银子和名声,当真是好算盘。

只是,我郑家也不是吃素的,那位可没这个魄力与能力,还有谁参与其中?”

能判成这样,想来,这其中参与之人必然不少!

黑衣人道,“少主英明,根据族里和主人打探到的消息,世家这边,杨家、萧家力主,其余五家共谋。

朝廷这边,四位首辅,竟有三位首辅同意,连谭阁老也只是不赞成不反对。”

“也不难理解,此次灾情严重,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而国库空虚,又兵力不足,自然没有赈灾的能力。

且,郑家确实有责任参与平稳粮价,但朝廷却没有理由强制命令我们稳定到哪个程度,如今有了这样的理由,多好。

于几位首辅而言,只损我一家,便能成就利国利民之大事,哪有坏处?只要对百姓好,他们便会同意,至于我郑家,哪怕会因此伤筋动骨,也总有恢复的一日。”

闻言,黑衣人很是不忿,“平稳粮价还好说,可两千万两,这么庞大的数额,几位首辅如何能同意?”

“卫五,你完了四阁老之首姓甚名谁?”

是谁?

当然是,“杨昌宗,杨家人,如今杨家已与皇室联姻,而杨家主又是力推此事之人。呵,世人都说着这昌宗如何贤明,如今看来也不过如此,杨家人终究是杨家人。”

听着他的愤愤不平,郑林楚也是心有所叹,“没有足够的权势,纵然富可敌国又如何,还不是他人砧板上的鱼肉,任人宰割。老祖宗若是知道郑家会有如今的处境,不知会是何感想呐!”

“这不是还有主人和少主您吗?您二位必然能让咱们郑家重建辉煌,甚至更甚往昔”,卫五脸上满是自信道。

“我们?”郑林楚叹了口气,摇头道,“我们不一样啊!对了,两千万两银子,他们打算如何分?分出多少赈灾?”

要去这么多银子,怎么可能都用来赈灾。


状态提示:第418章 分食--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