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于身边曷的如丧考妣,阎乐的脸上自始至终都保持着淡然的笑意。
两千多颗人头在这过程中滚滚落地,这种掌控他人生死感觉,令阎乐觉得比床笫之欢还要令人愉悦百倍,千倍。
阎乐的右手又开始微微发疼。
每次他一激动,血流冲击之下,右手的残障部位就会疼痛难忍。
但这一次,阎乐却从疼痛中获得了愉悦。
暗红色的鲜血从处刑台上缓缓淌下,又滴落到尘埃之中。
阎乐不自觉地舔了舔嘴唇,没有注意到这个动作令身边众人都眼神瑟缩了起来。
用这种颜色来作为朝服的颜色简直再好不过。
大昭的军功爵不都是建立在人头上的吗?
为何朝服要是黑色的?
用红色不是更加应景么?
但是想了想,阎乐便释然了。
只要能穿在自己身上,无论是什么颜色的朝服,他都是可以接受的。
正当阎乐幻想着自己能够身穿朝服与那些看不起他残障的众位大臣一起位列文武时,随从的偷偷报信却打断了这一美好的白日梦。
“来得真快啊。”阎乐嘴角微讽。
果然如岳父所言,廷尉中丞杵那个老不死的,专程从咸阳赶来阻碍他升官发财来了。
不过他还是慢了一步。
受了岳父的指点,阎乐已经将乱民案全部办案,一应的证据也全部“梳理”完毕,根本不怕任何人来查。
即便他杵看出不对劲,自己奉王命办案,他又能说出什么来?
有话,去跟王上说去。
带着这样的自信,阎乐提醒了曷一句,就落落大方地起身,去迎接杵的人了。
于是,直到被抓,阎乐都没有反应过来。
事实上,由廷尉中丞杵所带领的“中央专案组”刚一到武功县,几乎是还没进县衙的大门,就下达了逮捕县尉曷,以及特使阎乐的命令。
曷面容灰败束手就擒。
早在他得知两位同僚都没被处死,反而有数百县民去咸阳“告御状”之时,其实就在等着一天了。
而阎乐虽然同样没有做出反抗,但到了杵了跟前,他仍然梗着脖子。
“我乃是奉王命专办此案的特使,你如何敢抓我?”
“尔草菅人命,致使武功县百姓怨声载道,人人自危,竟还有脸在此说‘奉王命’。”杵懒得听阎乐废话,命人上前堵住了他的嘴。
随着县尉曷与特使阎乐被抓回咸阳,关于包括上造釜杀妻案、乱民案、诬告案、百姓举报案等四个大案的审理,在万众瞩目之下,于廷尉署开始了审理。
经过三日两夜的连续审判,这场牵扯了中央与地方,涉案人员多达三千多人的连环大案,终于在太子与廷尉两人的主持下,暂时落下了第一阶段的帷幕。
虽然阎乐仍咬口自己没有犯罪,甚至企图反咬杵办案不公,但在如山的铁证之下,廷尉冯去疾仍是宣判了他的有罪。
有罪供述,在大昭,从来不是一件必须的东西。
而看到大势已定的县尉曷,更是比阎乐容易攻破得多。
不需要过多的严刑逼供,曷便对自己诬告的事实供认不讳——在大昭审案中,虽然不鼓励使用上刑的法子来获取可能屈打成招的证词,但也从未真正在法条上予以否定。
毕竟在科技并不发达的时代,从身体上予以伤害,更容易攻破犯罪分子的心房。
然而县尉曷的认罪伏法,以及阎乐虽无认罪也只能伏法的结果,却并不能让案件审理的各方,以及胜诉的百姓们感到一丝安慰。
因为就在中丞杵赶到武功县之前,为了隐瞒自己的犯罪事实,阎乐没有等咸阳的正式命令下达,就以自己的特使身份,强行对被关押起来的所谓“乱民”施行了刑罚——也就是杀头。
两千余颗头颅滚滚而落,这其中有多少人含冤而死,已经随着阎乐的屠刀而成了谜。
这一在大昭历史上也骇人听闻的大规模冤案,并不能单纯以区区一个阎乐的伏法而得到平息。
案件审理完毕之后,几位主审虽然都很疲惫,但都没有立刻离开休息的意思。
就连年岁已高的杵,也是一脸严肃地坐在原地。
所有人,似乎都在等待着什么。
一片沉默之中,宋濂问出了第一个问题:“阎乐为何敢在咸阳命令下达之前就处死这两千余人?”
如果说宋濂的问题还算比较委婉,杵提出的问题就直接令在场所有人如同大夏天被冰水淋透一样打了个寒颤。
“是谁给他通风报信的?”
“还能是谁?”
旁观席上,廷尉署某位不知名的吏员突然爆出了一句。
虽然很快,反应过来的吏员紧紧闭上了自己的嘴。
但所有人都明白了他的意思。
是啊,除了他的岳父,还能有谁能够知道中丞杵即将奉命赶赴武功的消息,又有谁会愿意,而且能以如此快的速度通知到阎乐呢?
“查,彻查。”
上首太子扶苏几乎是咬牙切齿地下了一道命令,令廷尉署众人精神为之一清。
有如此仁义的太子在前面顶着,彻查便彻查。
他们廷尉署人即便不如太子,难道连做马前卒都不敢了吗?
“敢问太子,谁来查,查到哪一层?”
冯廷尉清冷的声音却给热血沸腾的廷尉署官员们泼了盆冷水。
是啊,那人毕竟是王上近侍,深得宠爱,能查得到吗?
然而很快,接下来的一幕,将会长久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