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吃瓜。”
时值六月,盛暑,即便室中有冰块用来降温,扶苏仍觉酷热难耐,即便不顾礼仪将胸前衣裳稍稍松开,也是汗流浃背。
看着樗里偲端着瓜盆进来,扶苏揉揉眼睛放下竹简,捧起一牙被井水沁得冰凉的瓜,放入口中。
随着瓜肉在齿间爆开,冰凉清甜的汁液瞬间驱散了大半暑意,令人十分畅快。
扶苏两口将瓜肉吞下,对着身周仍在处理政事的几位同伴道:“别愣着了,都吃。”
几人也早被瓜香诱惑,得了公子之言,只拱手谢了几句,也都去盆中找瓜吃了。
此时的瓜自然不是西瓜,而是中国原产的甜瓜,也叫香瓜,产地广泛分布在我国的长江与黄河流域,并不少见。
众人吃过了瓜,都觉暑气散了许多,头脑也凉得清醒了些,用侍女奉上的水与麻布净了净手,又回去接着处理政务去了。
直到真正接管一地政事,扶苏才感到了治国的责任之重、之繁杂。
始皇似乎有意锻炼扶苏的治国才能,竟直接将新占西魏的政务工作一股脑全扔给了他,除了给予他包括百里大夫在内的经验人士的支援,其余的都要扶苏自己来做。
也不知是不是扶苏的上奏给了始皇信心,真的把如此繁重的工作交给一个此前毫无此类经验的弱冠少年。
这两个月间,扶苏算是明白了,治国理政,远不是有些只鳞片爪的后世理念就可以做得好的。他只能一边尽量提高自己的水平,一边尽可能依靠身边的贤才帮助。
其实扶苏也有些妄自菲薄了。
他可是正儿八经的韩非门生,放在现代,那至少也是哈佛毕业生。
身兼法儒,无论是昭国刑律还是军政要事,对他而言都是如数家珍。如今,扶苏的才能早已不是当日刚穿越过来时可以比拟的了。
即便经验上或许还有所欠缺,但是五年来常伴始皇左右,没吃过猪肉,那也是见惯了猪跑的。
也不知是不是新手的幸运,两月时间内,魏土居然真的一次大的动乱都没有发生,这让本就对扶苏充满信心的国人仍是大为赞叹。
扶苏捶捶肩膀,再摊开了一卷竹简。
运粮的汇报,这是扶苏目前最关切的事宜。
饥饿的民众是动乱的源泉。尤其在这个刚刚占领的时刻,如果不能填饱他们的肚子,立刻就会酿成祸患。
虽然有大军在,再多的暴民在这支钢铁机器前都会被毫无悬念地绞为齑粉,然而真到了那一步,就意味着扶苏的治政失败,这是他不能容忍的。
这次治政失败必然会影响扶苏的改革策略在始皇心中的地位,顺带也会影响他本身的地位。
一如王翦战前就说的那样,西魏大部地区确实没有进行有组织的春耕活动,因此扶苏当务之急就是要在西魏人断粮之前,从昭国境内向魏土运送大量的粮食。
而这两个月时间,从昭国粮仓到魏国各大城镇的车队,就没有停下来过。
因为除了要喂饱百万魏人,扶苏还要负责为秋季的征韩之战储备军粮。
粮食的运送在昭国境内畅通无阻,不需要太多的精力,然而到了魏境之后,各种麻烦就纷至沓来。
首先就是道路问题。
魏国道路年久失修,且道路狭窄,不能容大车同行,因此极为限制运量。
为了解决运量问题,扶苏首先想到的就是利用水运。众所周知,水运的运力远在陆运之上,是古今亦然的道理。
然而此时无论昭魏都没有足够的船只来承担运粮任务,而且魏国的水道比陆路还要不堪,大型船只通行都成问题。
要想利用水运,还得先疏通水道,这解不了当下的燃眉之急。
于是扶苏就想到了另一个运输利器——火车。
此时没有蒸汽机,更没有内燃机,扶苏鼓捣不出真正的火车,他所做的,准确来说是铺设轨道。
简单的木质轨道铺设并没有太高的难度,标准化早已普及的昭国,整出百余公里的轨道来简直不要太轻松。
而制造特制的轮子和车辆也并不困难,短短一月时间,直通陕城到安邑的轨道就已铺设完毕。
粮食沿着水道条件良好的渭水从咸阳直到陕城,再利用轨道北上安邑,最后再通过普通道路逐渐分散到各地。
轨道的铺设不但加大了运量,还节省了不少运费,以及沿途警戒的难度。
说到警戒,就说到了运粮面对的第二个问题。
大战之后常有的匪患。
如今有大军驻扎,敢于袭击军粮的毕竟不多,但是仅有的几次上报也足以让扶苏心生警惕了。
根据魏军上报的册子,安邑之战后,失踪的魏卒数量达到了惊人的两万余。
一大部分当然是因为在战场上死无全尸难以辨认,但仅仅是可能的少部分逃兵,也足以让扶苏心中警觉了。
这些人有兵器又有胆量,走投无路之际会做出什么来谁都不好说。
扶苏原本也考虑过赦免逃卒的罪过,以起到安抚的作用,这事却被王翦阻止了。
因为相比于逃卒,投降昭军后,被编入辅军的原魏军士卒的数量更为庞大,如果赦免逃卒,难免会引起这部分魏军的心思变动,得不偿失。
对于一块刚刚占领的土地,在下达任何决策前都要再三思索,而不能只考虑安抚。这一点上,扶苏又学到了宝贵一课。
这些为祸的盗匪自然不能任其肆虐,要保障魏土的安全,以及昭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