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抿了一口茶:“就这样吧,我乏了。”
“那顾陆两家······”家臣低声提醒。
王羲之抬头看了他一眼:“最后的结果不是一样么,所以是谁下的手,重要么?”
说到这儿,他露出些许遗憾:
“不过这两个家伙,倒是比余想象中的还要狠辣,可惜这些貂子终归不和我们同路,不能为我所用,可惜啊······
只是不知道杜仲渊带领关中世家,是不是又能容纳的下这些南方来的人?世家和世家之间,矛盾永远比携手合作来得多······”
说着,王羲之的目光透过大堂,看向外面的院落。
树影摇曳,庭下月色如水。
萧瑟的秋风中,他的声音轻轻飘散。
只剩下最后一声悠悠低叹。
————————————
桓温既然答应了作媒,动作还是很快的。
幕府选定良辰吉日,而法随也已经备下了聘礼,送到谢奕府上。
整个长安太守府张灯结彩,颇为喜庆。
不过在红色彩带装点之下,紧张的气氛却丝毫没有散去。
有关扶风郡的更详细战报已经送到了杜英的案头上。
氐蛮果然不是被击退的,而更像是选择了主动撤退。
在司马勋最后杀到扶风郡城下的时候,城中的氐人守军只剩下一些临时抓来的丁壮,没有什么抵抗就直接弃城而走。
这意味着鱼遵麾下率领的氐人主力并没有蒙受太多的损失,仍然固守在岐山一线,和苻坚率领的氐人兵马遥相呼应。
这样的布防,也仍然阻断了天水、汉中等地和关中的直接联络,尤其是封锁几处从汉中北上的大路。
所以司马勋现在不得不面对一个进退两难的问题。
继续向西进攻的话,战线再一次拉长,而从梁州运送过来的补给仍然还仰仗于子午谷,过长的补给线意味着更多的消耗。
以梁州的底蕴,显然经不起司马勋这样的折腾。
可是如果不往前一步打开斜谷、岐山等地的入蜀通道,那么司马勋此次出兵的好一番折腾,似乎变的没有意义,因为司马勋也很难通过子午谷建立起来对扶风等地的实际控制。
这些州郡怎么都要移交给关中的杜英,平白给人做了嫁衣。
“梁州刺史的使者应该会在两天之内抵达。”拿到战报之后的王猛,信誓旦旦的说道,“到时候扶风的官吏调配,又会变得更加简单。”
“这只是最好的设想罢了。”杜英淡淡说道,“也不排除梁州刺史会反过来以此为要挟。”
“谈吧,只要有的谈,什么都好说。”王猛笑道,随手将战报递给几名参谋。
杜英和王猛只来得及看一个大概,而参谋们将会负责细细研究、复盘战报之中的内容,看一看是否有不合理之处以及被忽略的细节。
王猛则接着说道:
“城南的工坊建设布局有了草图,看一下吧。不得不说,这沈家还是出人才的,各处工坊安排以及仓储、运输之间的调度,安排的井井有条。”
上一次太守府的会议结束之后,沈文儒和全旭被定为南方商贾以及关中本地商贾的代表,负责规划和设计长安城南的工坊和市集。
其实杜英的想法非常清晰,就是要组建一个类似于后世工业园的工业体,但是毕竟杜英不能保证这个时代的人就能理解自己这明显超前的想法,所以这一次设计和规划也算是杜英对于这两个人的考验。
摊开在杜英面前的这一份草图,说是草图,只是因为并非最终定稿,但是上面线条勾勒、条条备注,已经格外清晰而详细,展示了设计者流畅的设计思路。
让人第一眼看去,似乎真的觉得,一个庞大的工业园,就将在这份蓝图上拔地而起。
“世家的底蕴还是在啊。”杜英感慨道。
经营家产、投资盈利,这些也是世家最主要的财政来源之一,尤其是出身庶脉的这两个人,祖上往往也都负责的是这些“上不得台面”的任务,因此更是如鱼得水。
“沈文儒建议在林氏坞堡设立一处有别于关中书院,专门教导和培养工匠的书院。”王猛接着说道,“之前师弟曾经建议在工坊之中推进流水生产,只不过我们的工坊太少、工匠也不够,根本经不起这样改制的折腾。
而现在长安战局稳定,若是真的能够有这么一处书院,那么可以在很短的几个月内培育出来能够完成一部分工作的众多工匠,满足师弟之前所说的流水生产的需求。”
“但是各个工坊之中的匠人,又是什么态度?”杜英问道。
他之前就曾经提议过建设流水线,可以让关中盟工坊的生产效率事半功倍,然而王猛所说的“折腾”,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这个时代的工匠们,每个人都有自己对火候的把握和经验,这种秘密显然不会公之于众的,只能传给少数几个弟子。
而流水线生产,自然意味着会有大量的工人能够学走工匠至少对于某一个生产环节的经验和技术,这是工匠们不愿意见到的。
当时的关中盟,正是仰仗于这些工匠的时候,因此杜英和王猛都不敢节外生枝。
“且看此处。”王猛将沈文儒提交的公文递给杜英,凑过去指着几句话说道,“晓之以实,动之以利,迫之以势。”
杜英微微颔首。
晓之以实,即明确地告诉工匠们,关中盟未来将要打造怎样的一个工业体,因此让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