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性善恶之论,楚逸在通篇阅读《荀子.大略》之后,又阅读荀子的其他著作,对其理论有了深刻理解。
在楚逸看来,自家先生老祖荀子是以“性本恶”为理论基石,即人与生俱来就想满足yù_wàng,若yù_wàng得不到满足便会发生争执,因此主张人性本恶,须要由圣王及礼法的教化,来“化性铺岣摺
对于荀子的价值主张,实际上可以看做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性恶”,第二部分是“教化”,两者缺一不可。
关于性恶,楚逸对其有着更深层次的理解。
他从现世而来,从科学角度来说,人类起源于动物,是站在食物链顶端的高级动物。
动物的原始本能就是生存。为了生存,便只有杀戮。也就是说,人心本源便是兽性。这才有了“人不为已天诛地灭”之说。
而后,有了礼义廉耻,有了思想教化,这才称之为“人”,这才有了“恻隐之心”。
但这些都不过是一座樊笼,将人心本源笼罩其中,并没有将其彻底消除。
有了樊笼,便有了底线,这才有了“善”。
但在极端情况下,人内心深处这座樊笼便会顷刻破碎,丧失底线,做出极端行径,这也就有了“善恶只在一念之间”之言。
所以,这个世上没有绝对的善,也没有绝对恶的。这是楚逸自己对人性是善是恶的理解。
“学生以为,人心可善可恶、可恶可善。善恶如同难兄难弟,纠缠一体,但看因缘,有的向善,有的向恶。所以,善恶俱有,好坏并存。”
荀真听了这番话,内心触动极大,良久没有说话。
楚逸见自家先生不说话,心中也比较忐忑,毕竟这是第一次与先生正式探讨非常深刻的知识。
自己的想法,对或不对,楚逸心中也没把握。倘若与先生的想法相冲突,那是否要改变自己的想法,还是坚持己见,又是一个很头疼的问题啊!
过了半晌,荀真缓缓开口道:“先祖主张人性是恶,即人生下来就自私、执著,带着贪嗔痴而来人间为恶,怎么能说是善呢”
随即,话锋一转:“然圣人有云,人性本善,其根本便是‘仁义礼智信’。因为,人性若恶,又怎会有这‘五常’所在。所以,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
楚逸静静聆听,却没有接话。
荀真目光落在一片竹叶上,然后便站在那儿,一动不动,整个人似乎与天地融于一体。
楚逸惊讶发现,有那么一瞬间,楚逸竟然觉得眼前空空如也,根本没有自家先生的身影。
此时,荀真意识沿着光阴长河一步一步往前走,便走便说:“曾经游学时,巧遇一位佛门高僧。当时因烦恼无法解除便向他请教。我问高僧‘愿大师慈悲,教我一个解脱法门?’大师便问我,‘谁捆你了,你要解脱’。当时,我想了许久,回道‘无人捆我’。高僧便说,‘那你还求什么解脱。’。从那一刻时,我便恍然大悟。”
“人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所以,人性之道,有两条,一条是善道,一道是恶道,我们平常只要自问:我要往善路走,还是要往恶路走若往善路,依戒律规范身心,防非止恶,以道德来行事,秉持定慧般若,化俗向真;若要向恶道行进,则自私、执着、损人利己、侵人利益、犯人所有,恶贯满盈,最终走到尽头,失去生命的价值。”
“也就如你所言,善恶俱有,好坏并存。”
荀真说完这番话,望向楚逸,露出欣慰笑容。
这个问题他几乎用大半生时间来追寻本源。不曾想自己的学生一语中的,这样的悟性古之谁有?
楚逸忽然明白,自家先生为何在这个时候跟探寻人性之根本。因为先生希望他最终选择善道,以造福苍生为己任。而不是在诸多诱惑和仇恨之中迷失自己,误入恶道。
“不过,世事复杂,许多时候让你身不由己,逼你做出违心之举,让你拥有负罪之感。在你举棋不定时,你要明白,所谓罪,不在内,不在外,也不在中间。罪性就是心性,心里有罪才是罪,心里没罪就不是罪。”
楚逸心中一暖,朝荀真一拜,恭敬道:“先生教诲,学生永记于心。”
荀真笑了笑道:“那你说,这世道,是善大,还是恶大?”
楚逸心中早已有了自己的想法:“盛世之时,善大;乱世之时,恶大。”
“为何?”
“生逢乱世,为了生存,丧失底线,便有‘恶从胆边生’,恶心当道,走的便是恶道。太平盛世,礼法道德,如樊笼枷锁,便有‘从善如流’,善心当道,走的便是善道。如是而已。”楚逸如实说道。
荀真微笑点头,自己学生这个答案,他非常满意。
“佛家《妙法莲华经》说,虽一地所生,一雨所润,而诸草木、各有差别。与那老话所说的‘一样米养百样人’,其实是差不多的意思。”
楚逸明白这句话意思,每个人作为独立的个体,便有各自差异,好比是这世上没有一片相同的树叶。
“先生的意思是说,以自身一人之苦难,否定整个世道全部善意;或者,以一个人的大愿景,否定所有他人的悲欢离合。都是都不好的。”
荀真目露赞赏之色,含笑道:“你能这样想,又能想到这里,我也没什么可以教你的。”
楚逸诚惶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