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刚收到小兰送回来的信并没有打开,而是直接命人送去了乌兰。这件事在李刚看来算不上什么大事,只要高士廉把全家带出大兴城,南下的路上会有商队接应,如此一来,长孙与家人团聚的日子就不远了。
李刚也算是治好了一块心病,当初是他好心办了坏事,现在坏事即将变成好事,老了老了,最怕亏欠别人的。
送走了信,李刚拿起了魏征让人送过来的文书。
白纸量产之后,魏征提议整理一下过去的文字和资料,同时对当前正在发生的事情也要进行记录。在文化传承这方面,李刚和魏征对姜万钧是相当钦佩的,姜万钧几乎做到了两人对所有“明君”的幻想。
尤其在姜万钧提出来,以后由李刚和魏征两人来编撰“隋书”,两人更是激动得不行。
文人对“修史”没有半点抵抗力,不过想要编撰“隋书”,并且被世人认可,首先姜万钧要完成统一大业才行,否则他们编撰的“隋书”只能算野史。
伏俟城正在进行改造,内城将来会改造成一个巨大的藏书馆。全国各地,乃至从世界各地收集到的藏书,都会抄录几份然后放在藏书馆中,供大家阅读。
以后士农工商在伏俟城都会有自己的学堂,甚至城中还会建立专业的军事院校。
魏征在文书的最后提到了一件事。
随着与吐谷浑的一战落下帷幕,再管姜万钧叫县令显然已经不合时宜。各方送来的这些册封的文书就是最好的例证,这不,不少人都跑去魏征那里“劝进”去了。
有人希望姜万钧称王,有人干脆一步到位希望姜万钧称帝。
魏征觉得,称王称帝可以再缓缓,不过“国公”还是当得起的。
说来也是姜万钧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这么多人都来拉拢姜万钧,是因为姜万钧手上有盐。
这段时间“青海盐”的大名可是传遍了大江南北,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却是刘权的“功劳”。在刘权口中,姜万钧就是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文能安邦,武能定国,夸得他都没边了。
原来的姜万钧只是一个名不经传的小人物,可是一和“青海盐”联系到一起,形象一下子变得立体了。不少人也开始注意到,西北蛮荒之地还有一个盐贩子,关键手里还拥有上万精锐。有钱,有兵,当然要拉拢。
这不,就连皇上都派人来传旨,召姜万钧南下去面圣。
面圣?
面个锤子的圣。
姜万钧看到李刚和魏征传给他的文书,脸都黑了。
要他去江南,他没意见,但绝对不是现在。有一天他会带着十万大军挥师南下,到时候杨广如果还活着,他不介意见上一面。现在可不行,去了江都,他还能不能回来?他走之后河源郡内部会不会出问题?
这些问题不需要人来回答。
就算用膝盖想也知道,他去了江都基本上就不会被放回来了。他走之后,河源郡也一定会出乱子。
还给他封了一个“雍国公”。
雍国在哪?张掖郡,武威郡,西平郡,都应该算是古雍国的地界。他“雍国公”的封地就被放在了武威郡,虽然只有五千户,但意义不一样啊!
盘踞在武威郡的李轨那个家伙可是已经自称河西大凉王了,估计明年就要称帝。
姜万钧的封地被放在了李轨的地盘上,李轨会怎么想?
姜万钧以前只听说过“雍王”,“雍国公”他还是第一次听。
这是把他姜万钧架在火上烤啊!
咦?
姜万钧继续往下看,李轨那个家伙册封自己“衍公”。
这是什么鬼?
“衍”,行走的水,多余的的意思。
自己是多余的?
河西豪望的确有狂的资本,但姜万钧就不信这个邪。
“雍国公”他接下了,但面圣还是省省吧。
杨广给了他一个“雍国公”没安好心,但这也等于是给了他一个接管伊吾和敦煌的机会。用好了的话,拿下武威和张掖两郡也变得名正言顺。
谁让他的封地在武威郡呢!
让李轨那个家伙册封自己“衍公”,这就是给他的一个教训。
吐谷浑的战俘已经安置得差不多了,青壮加在一起不过才八千多,都被姜万钧交给了颜文远。等到霍方那边的战役结束,颜文远会领兵两万开赴鄯善。现在敦煌和伊吾还在大隋手上,姜万钧会让颜文远接管,这样就对张掖和武威形成了牵制。
姜万钧明年的目标就是拿下西平郡,武威郡,张掖郡。大隋一百九十郡,姜万钧要十个郡不过分吧?十个郡在手,姜万钧才资格说什么“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否则说那些是自欺欺人。
姜万钧花了半个时辰才把文书看完。
特么的,大兴的代王杨侑,洛阳的越王杨侗,还有大将军杨玄感,都给姜万钧封官了,还有梁师都,刘武周,突厥人也跟着凑热闹。
再加上李渊,李轨和薛举,姜万钧掰手指头一算,他已经集齐了九颗“龍珠”,可以召唤神龍了吗?
气归气,从这些册封的文书中姜万钧发现了一些情况。
首先李渊还没有完全掌控大兴,当然也不排除李渊故意示敌以弱,但不管怎么样,代王杨侑还在发挥余热。
其次是杨玄感那边的情况,和瓦岗寨结盟后的杨玄感,不仅没有壮大实力,反而被瓦岗寨蚕食了一部分力量,现在犹如丧家之犬,信使甚至提出来,杨玄感想要来河西建国。姜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