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滚车轮驶过渭水桥,长安城内的喧嚣声已经被抛在身后。
此情此景,马周本想做首诗,可是想了半天也没能想出应景的句子。
唯一可能前来送他的王玄策并没有出现,今天城内举行抡才大典,王玄策领到了一个“端茶递水”的差事,所以昨晚就已经向他表示了歉意。
像“端茶递水”这种差事,国子监的学生可不屑去做,哪怕给钱他们也不会去。
王玄策接到这差事却高兴的不得了,据王玄策说,崇文院有不少类似的“勤工俭学”项目,是皇宫里头那位亲自拍板决定的。
马周真想不通,皇上到底是怎么想到这些的。
难道真是天神下凡?
呼!
马周端起酒壶,又往嘴里灌了一口。
他是好酒之人,以前几乎是无酒不欢,可是最近,这酒喝到肚子里,越来越不是个滋味了。
这一次离开长安,马周也不知道何时才能再回来。
或者,是以怎样的一个身份回来。
胜利者?亦或囚徒?
燕王世子的老师,呵呵!燕王现在连世子是谁还没定下来。
这些日子马周算是看明白了,自打那一次他向皇上提出三条建议后,事实上皇上就将他的名字放到了另外一个册子里。当然,这都是他的猜测,通过皇上表现出来的态度,他认为自己的猜测应该是准确的。
一般这个小册子上的人,都是那种有才华,但人品不怎么样的人。
意思就是,可用,可不用,如果要用一定要慎重。
一开始马周想不通啊!
可是随着公孙哲当上工部侍郎,后又被册封为科学院院士,他哪里还不明白,他的建议正好撞枪口上了。
冷落了他好些天的颜师古特意让人请他过去说话,希望他站出来反对皇上成立“五院”。
被他果断拒绝了。
这也就意味着,他彻底得罪了以颜师古为首的那一群“清流”。
不过说真的,马周真不觉得颜师古是“清流”,相比之下,丞相魏征才更像“清流”中的典范。
可惜,他是一步错,步步错。
他向魏征和李纲家投递过拜贴,但对方都没有收,门房客客气气登记了他的名字,然后就没有了下文。
反而是王玄策,经常被请去叙话,偶尔还会被召进皇宫,这段时间获得的赏赐已经够在长安盘下一座宅院的了。
王玄策已经将母亲接了过来,听说这两天还在张罗着亲事……
昨晚王玄策过来,和马周聊了很长时间,隐隐向他透露了一些事情。
皇上对他还是很欣赏的,并且肯定了他的才华。
但王玄策同时还向他透露,皇上觉得他还不够成熟,人云亦云。
皇上还让王玄策告诫他,不要和那些拿着半本论语就想治天下的士子学,多出去走走,亲眼看看这个世界……
就以马周反对册封工匠爵位一事来说。
如果是那些世家子弟站出来反对还情有可原,毕竟出身在那摆着,世家子弟不太可能真正体会到底层百姓的艰苦,习惯了高高在上,所以养成了自大,傲慢的性格。
可是马周不一样,他作为寒门子弟,是吃过苦的,结果读了几年圣贤书,就开始看不起低层百姓了,这还得了?
其实马周有点委屈,他的本意并非是完全针对那些工匠的。
如果再给他一次机会,他肯定不会那么说。
也怪他见识浅薄,因为他接触到的一些文人士子们,向他传递了错误的讯息,以至于他以为皇上封赏的那些工匠纯粹出于私心。
他真正要反对的是皇上因私废公,凭个人喜好,提拔那些只会取悦皇上,于国于民没有任何益处的幸臣。
可他在向皇上提建议的时候,忽略了士子中也有蛀虫,不配窃居高位的事实。
他本意是为了避免树敌太多,却不成想,他挑选的典型,恰恰抽到了皇上的脸上。
然后现实又狠狠还了他一记耳光,那些工匠于国于民都是有巨大贡献的。
就以那位饱受诟病的栽种花草的匠人为例,他获得赏赐,并非是因为他将宫里的花园打理得好,事实上,宫内的花园根本就不是他在打理,宫里也没有名贵的花木需要专人打理。
他能得到皇上的赏赐,那是因为他研究出来了嫁接和杂交技术,使得大宁各类水果蔬菜的产量飙升。最近他正在对一些谷物进行改良培育工作,一旦能够实验成功,大宁百姓很可能再也不会出现饿肚子的情况。
还有那些养马、养牛,打造农具,制作水车,金属冶炼,锻造兵器等等,这些匠人根本不是他想象中的,只会溜须拍马,哗众取宠之辈。
如果仅仅因为出身的原因就将他们挡在贵族阶层之外,那便违背了大宁“唯才是举”的用人原则。
说句不好听的话,马周的出身比起那些工匠也没高贵到哪去。
他一边反对皇上册封那些工匠们爵位,一边又希望皇上能够“不拘一格降人才”,这两种主张相互之间是矛盾的,难道“不拘一格降人才”仅仅只是针对他自己的?
在整个大宁,反对像马周这种出身不好的人入朝为官的呼声一直都存在,正是皇上压制着,他们才没有成气候,马周又不是不知道,结果他还把刀递了过去。
在皇上心里,他马周八成已经成了一个“有才无德”的二五仔,为了一己之私,不惜踩着他人上位,这样的人怎么可能得到皇上的赏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