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看书>军事历史>初唐闲公子>048章康乾盛世

唐志还考虑过要不要像当年大英帝国出使我大清一样,来一个英格兰使团出使大唐。发生于1793年的东西方文明碰撞,正是被震旦的历史专家津津乐道的康乾盛世,而17年前,英国人亚当·斯密已经发表足以改变整个世界经济史的不朽著作《国富论》。在马戛尔尼率使团来华之前,在欧洲人心目中的中国是“极为神奇的中国”,这种印象来自于马可波罗掺杂了演绎笔法的《马可波罗行纪》,来自于中国出口欧洲精美的瓷器丝绸等物品带来的直接观感,来自于西方人所接触到儒家思想。

路易十四的家庭教师拉莫特·勒韦耶已经开始做这样的祷告语了:“圣人孔子,请为我们祈祷。”孔子已经与耶稣处于相提并论的地位了;莱布尼兹建议西方君主都应该向中国学习,请中国的文人来,并派西方的文人去那里,以便发现普遍真理并从中产生奇妙的和谐。

大文豪伏尔泰极其肯定地说:“中国君王的身边都是文人,在人民苛求的目光注视下,文人的意见,甚至是责备他都认真地听取。”

“中国人不需要能得到神的启示,千年以来,他们的无知并没有剥夺掉他们这些令人赞叹的长处:富裕,工艺,研究,平静,安全。”

来到印度殖民的东印度公司最切身地体会过“中国人什么也不需要”,这种情形给中英贸易带来的巨额逆差压力。“说不出一件能在那儿获得成功的商品,我们把所有的东西都试了。”除了鸦片之外,出口中国其他的商品都被广州海关这个瓶颈卡死,英国人明白只有更高级别的协议才能排除障碍。

一个被大清贸易顺差遮掩的事实是:中国人不是真的不需要英国的商品,而是中国皇帝认为不需要——因为他觉得自己什么都不缺。

早年曾有大批华人侨居巴达维亚,只要有钱挣,他们什么工作都做,“甚至连种植甘蔗这种给黑奴干的活他们都干”,华人人数的倍增和取得的成功让其他外国人感到恐惧,东印度荷兰公司便于1740年进行了有组织对华人大屠杀,2万到3万人丧生,事后,荷兰人一度深恐因此得罪中国皇帝,于是派使团到北京说明事由并对这一极端措施道歉。

令他们意想不到的是,乾隆毫不介意地说:“我对于这些贪图发财远离祖国,舍弃自己祖宗坟墓的不肖臣民,并无丝毫关怀!”自此以降,华侨集中的东南亚一带,针对华人的大屠杀一再出现。

如果说1840年的战争,让列强彻底看到了晚清的腐朽与不堪一击。那么1793年的马戛尔尼之行,就已经窥见了这个没落帝国的真实,只因为他作为一个个体见证者,没有足够的说服力罢了。

1793年,他见到了一个贫困没落的中国、一个视民为草芥的中国、一个道德沦丧的中国、一个狂妄自大的中国,而这一切,都与他来之前的印象里的中国截然相反。

一登上中国的土地,他们马上发现了触目惊心的贫困。清王朝雇用了许多老百姓来到英使团的船上,为英国人端茶倒水、扫地做饭。英国人注意到这些人“都如此消瘦”。“在普通中国人中间,人们很难找到类似英国公民的啤酒大肚或英国农夫喜气洋洋的脸”。这些普通中国人“每次接到我们的残羹剩饭,都要千恩万谢。对我们用过的茶叶,他们总是贪婪地争抢,然后煮水泡着喝。”

使团成员约翰-巴罗在《我看乾隆盛世》中说:“不管是在舟山还是在溯白河而上去京城的三天里,没有看到任何人民丰衣足食、农村富饶繁荣的证明……除了村庄周围,难得有树,且形状丑陋。房屋通常都是泥墙平房,茅草盖顶。偶尔有一幢独立的小楼,但是决无一幢像绅士的府第,或者称得上舒适的农舍……不管是房屋还是河道,都不能跟雷德里夫和瓦平(英国泰晤士河边的两个城镇)两岸的相提并论。事实上,触目所及无非是贫困落后的景象。”

在广州见到的中国人,普遍个子矮小,一个个营养不良的样子,男人和女人的衣着没有区别,一律都是蓝布衫,宽袍长裤。男人只留一绺长发辫外前额都剃光头。征服中国的满族人强迫所有中国男人都必须留这根标志效忠的“猪尾巴”,违者往往处以极刑——-这种惩罚一直执行到1720年,之后就没有继续执行的必要了,因为到了18世纪末已经没有人会想违抗这种侮辱性的规定了。

“尽管她们还年轻,繁重的劳动使她们的相貌已是未老先衰。”大家都往街上随便扔垃圾,这使到处乱跑的猪极为满意。饮食差使许多穷人得了流行病和坏血病。而少数的富人又因为饮食过量而患痛风。但不管穷人和富人都得天花而成为麻子。

“远远见到的中国女子的双脚都是残废的,她们的脚趾好像都因伤而被切除。从小时候起她们的脚就被裹住,不让其长大。大拇脚趾保持正常位置,其它脚趾则被压紧,和脚掌形成一体。做母亲的应该监视她们的女儿,防止她们去掉令人痛苦的裹脚布。这些女孩子后来没有人搀扶就走不了路,她们走起路来颤颤巍巍的。”

一次,当马尔戛尼使团把船上放臭了的肉扔进水里,他惊讶地看到岸上的数十个人立刻跳入水中,为了抢这些臭肉而大打出手。他才知道,原来他们真的不止是看上去那么瘦弱,他们是真的贫困!

到达浙江沿海后,因为不熟悉中国航线,英国人请求当地总兵帮他们找一个领航员。总兵


状态提示:048章康乾盛世--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