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看书>军事历史>民国抗日小兵>第5章进沙漠

说起来很快,但是其实过程很漫长的。七十三师出发了。

从马家川出发,经过永坪,安塞。攻克陕西最北边的边界小镇宁条梁。接着对宁条梁以北的小桥畔实施强攻。

小桥畔地处长城以北,是半沙漠地区,到处都是茫茫沙丘。

小桥畔是古来的边塞镇守小镇,围寨不大,但有高大厚实的城墙,易守难攻。七十三师奉命参加进攻小桥畔,希望夺取这座边塞小镇,扫清红军西征的障碍,保证红军西征的安全。

部队向守城敌军攻击之前,张庆林和铁蛋、丑娃等几个小战士,因为年纪小没有编入突击部队,只能和连队的炊事班一起,把做好的饭菜送上阵地。

战士们不顾阵阵狂风吹来的黄沙,把一碗一碗小米饭和酸菜羊肉汤,连沙带饭囫囵吞枣的填进肚子,混个肚儿圆,为攻击敌人增添一份力量。

部队经过准备,在拂晓时进入攻击出发地,做好了最后强攻前的准备。

随着嘹亮的冲锋号声,战士们在机枪步枪掩护下,抬着长梯,冲向城墙,冒着敌人火力,把梯子竖上城墙。

但是爬上去的战士被敌人推下来,有的战士爬上梯子又被敌人打下来。

因为没有炮火支援,几次冲锋均未奏效。

二连的战士有的负伤,有的牺牲。指导员负了伤也负了伤。但他不下火线,依然指挥连队,为继续进攻做准备。

坚城难攻,为了避免伤亡,上级决定,暂停进攻。继续做好再次攻城准备。

同时,派人进城同对方谈判。虽然我军几次强攻,未能突入城内,但敌人遭受很大伤亡。

在我重兵包围威慑之下,经过谈判,对方接受我军提出的条件:

保证不与我军为敌,不袭扰我军,并为我军提供粮食和物资;我军保证不再攻城,并撤除包围。

小桥畔战斗是张庆林参加红军后第一次参加的攻城战斗,也是第一次在沙漠地带进行的战斗。

不过给张庆林的唯一感受就是沙太多了。人的眼睛,鼻孔,嘴巴,耳朵眼,头发,衣服鞋袜,枪管里,枪机里,饭里,锅里,碗里,无处不是沙子。

这不,丑娃刚摔了一跤,来了个狗啃啥子。

结果张庆林笑的打颠,然后就乐极生悲了,被沙子灌了满嘴。

其实,宁条梁、小桥畔也只是沙漠边缘地带打转转,若是在全沙漠地域进行行军和战斗,想必是必定更加的艰难。

战斗结束后,部队在宁条梁休息了两天后,就继续向盐池、予旺方向前进了。

离开宁条梁后,其中有半天行程是完全在沙漠中前进,这可把大家难受坏了。

进入沙漠后,视线之内都是黄色的沙丘,一眼望去,根本就看不见人烟,也看不见树木,既也没有河流,更没有地方找水喝。

6月天气,在西北并不算热,但进入沙漠就好似进入蒸笼一样,热得人浑身冒汗,喘不过气。

而且在沙丘上行军很困难,走一步退半步,一步一个深深的脚印,十分艰难。

直到下午三四点钟,部队才艰难地走出沙漠,眼前是一片荒芜的黄土地,间或看见农民种的谷子和包米,但是看不见村庄。走了一会,连长说到了宿营地了。

大家举目一看,嗯,宿营地怎么没有村庄,没有房屋?这可咋住啊?

仔细再一看,原来即将要进住的房屋就在脚下。是平地向下掘开的长方型小院,里面有三四个坐北朝南,掏开的土窑洞,没有一砖一瓦。窑洞上面有些竖起来的小烟囱,远看只是很小的土尖尖,所以从远处看不见村子。

这种下挖式的土窑洞,冬暖夏凉,还可防风沙。西北雨水少,不怕水淹,不怕潮湿。院里挖有水窖井,下雨时把雨水引入水窖保存起来,以便在严重干旱缺水时,供人畜使用。

这里没有树木,也没有煤炭,烧饭取暖都很困难。但难有难的办法。老百姓把牛粪做成饼状晒干,集蓄起来,供烧饭烧炕使用。烧牛粪饼,要用风箱,才能起火。牛粪确实是一种很好的燃料,它没有化学烟尘,没有碴子,自产自销,不用花钱,经济节约。

红军主力继续向西前进,攻占了予旺县,部队在予旺县进行了休整。

这时虽是夏天,这里只能买到少量的豆角茄子包菜。因为进入回族地区,不能吃猪肉。部队没有荤菜吃,只好每天都吃自己挖回的灰灰菜、猪毛草等野菜。

没有油,只好白水加盐煮着吃。有时也能吃一顿地主的羊,但太少了。主食是小米和荞麦面。

7月下旬,七十三师作为十五军团的前卫,继续向西,向宁夏的同心、海原方向前进。

二一七团是前卫,先期攻占同心城小镇。敌人没有抵抗就逃跑了,地主和商业主都逃走了。

但小商店在我军进入小镇后开始营业。只有如毛巾、袜子、针头线脑和小吃小喝。

同心城最大的特点是缺少甜水。吃水要到很远的地方用小毛驴驮来。有时也到山沟里寻找地主的水窖。

尽管窖水上面漂浮着厚厚一层羊屎蛋蛋,但它是难得的天然甜水。

据说这里的地主不是以土地的多少为标准,而是看他有多少窖水井。

洗洗涮涮只能用街中的一口大井的咸水。井水不仅咸还苦。因为缺水,给张庆林这几个在炊事班帮忙的小战士带来很大困难。每天要和炊事班一起赶着毛驴到远处去驮水。

连部住在同心街中小山坡上一家有钱人的房子里


状态提示:第5章进沙漠--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