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看书>言情总裁>凤穿残汉>第2卷青州之鹏 第69节入北海

贾诩坐在车内静静地观察着车外的风景。正如蔡吉所言两天前使团在沂水告别于禁部,转而渡河与东莱来的张颌部会合。据贾诩的观察张颌此番所率兵马大约有一千余人,各个衣甲齐整,士气饱满,一瞧就是难得的精锐。依照随行的那个丑小鬼的说法,在他们即将抵达的高密城里,还有两千多这样程度的士兵归张颌统领。此外,东莱全境大约有常驻军队三万余人,如有需要还能从屯所抽更多的壮丁。对于庞统得意洋洋的介绍,贾诩显得不置可否,因为对这种事他向来只用的眼睛做判断。毕竟这世道多得是有个四、五万兵马,就敢对外宣称十万大军诸侯。像是此番称帝的袁术,更是狮子大开口地宣称有八十万大军。笑话,他袁公路有几斤几两周围的诸侯会不知?

在贾诩看来必要的虚报人数很正常,这一来能提高士气,二来也能起到威吓敌手的作用。但虚报得太厉害,有时却会适得其反。倘若战事稍有不利,敌方爆出个数千人马破尔十万大军,那岂不是更加打击士气。当然就庞统的介绍东莱兵力而言,虽有些出乎贾诩的意料,但也算不得夸张。很可能那个丑小鬼并没有说谎话,蔡安贞手上的兵力确实与吕布、马腾之流不相上下。但要说到那三万人马的战力,贾诩可就。毕竟乌合之众又岂能同百战之师相提并论。

其实相比东莱军队的战力,贾诩更感兴趣的是东莱的将领。经过宛城一战,贾诩已然证实前面车驾内的那个蔡使君根本不会打仗。这也就意味着之前东莱郡取得的诸多战绩都是她麾下将领幕僚的功劳。太史慈、郭嘉、王修等人的名号贾诩在豫州时便有耳闻。不过这些人都及不上此番领兵前来接应的张颌来得有意思。

据贾诩所知张颌原本是韩馥的部下,韩馥败后转投袁绍,并在民间被盛传为河北四庭柱。而此时此刻这位儁义将军却护送着蔡安贞,一路穿越由袁谭控制的半个北海。摆明了是不将身为青州刺史的袁谭放在眼里。蔡安贞这会儿与张儁义又是关系呢?上司与下属?还是盟友?她又是否信任那个已侍两主的男子?

贾诩这半生见过了太多的背叛与阴谋,深知御将远比御兵来得困难。须知一个人的才华与他的品行优劣没有必然的联系。因此不少诸侯都习惯于将的亲戚、同乡委以重任以求安心。然而一个眼中只有亲戚、同乡的人,是成不了大事的,像董卓,像袁绍。但太过信任下属,又难免会重蹈丁原的覆辙。信与不信,关键还是在“识人”二字上。

想到这里,贾诩味深长地抬头望了一眼,前方正在与张颌交谈着的蔡吉,不禁扪心自问——却不知那丫头可懂识人之术?

蔡吉并不知晓,贾诩正在后头的马车里腹诽着她与张颌的关系。此时的她正悉心地向张颌询问,四个月来北海的情况,以及琅琊郡境内吕布军的动向。至于张颌则简明扼要地将北海的情形,大致向蔡吉做了一番介绍。

“禀使君,吕布军自上次战败之后,便再也没有袭扰青州。此外据探子来报,吕布将琅琊交由臧霸之后,臧霸因征兵征粮一事与琅琊本地豪族多有冲突。琅琊郡眼下对吕布军可谓是怨声载道。不少百姓携家带口自琅琊涌入北海、东莱避难。北海七县,在此四个月内,共收纳五万百姓屯垦。王令尹则乘势从流民之中招募了两千兵卒补充军备。”张颌说到这儿突然停顿了一下,转而语重心长地向蔡吉抱拳进言道,“蔡使君,北海公沙家等豪强曾携八百私兵前来投靠,但都被王令尹拒绝了。恕颌直言,豪强的私兵人数虽少,然此等私兵皆缮五兵,习战射,非临时招募的流民可比拟。”

蔡吉听罢张颌所言,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确实汉末豪强的私兵战斗力极强。莫说是流民了,就算是朝廷精锐有时也不见得是这类私兵的对手。而随着黄巾之乱的爆发,不少豪强也借着天下大乱,皇权衰弱的机会,大肆扩充实力。进而形成“大者连郡国,中者婴城邑,小者聚阡陌”的私兵林立局面。并且仰仗着手中的私兵,豪强地主进可攻,退可守,他们或自成营垒,或领兵投靠各路诸侯。历史上,曹操麾下的李典、许褚、任虔、田畴等人皆是这等豪强出身。而东吴的孙氏更是直接靠吴名宗大族的私兵起家。

然而私兵的战斗力虽强,但他们同时也是一柄双刃剑。一个诸侯要是过于依赖豪族的私兵部曲,势必会被底下的豪族所挟制。这同汉天子被给割据的诸侯挟制的道理是一样的。正如东吴的孙氏,历经数任,哪怕是最后称帝为王,也得看吴地世家大族的眼色行事。而曹操则是情愿冒着屡次被青州兵反叛的风险,也要打造出一支只忠于他曹操的世袭军队。

就这一点来说,曹操、王修以及蔡吉的想法是一致的。所以他们分别在兖州、北海、东莱,用闲置的土地招募流民进行“军屯”,用以打造出一支不受地方豪族影响的军队。但正如张颌所言,这样得来的士兵在一开始战斗力势必会弱于豪强的私兵。事实上,曹操的青州兵真正发威,也是在青州兵整编三、四年之后的事。而蔡吉的东莱兵最近也只经历过不其之战这一次硬仗。至于王修这边整编的北海兵,那更是一群刚放下锄头的农民。

所以张颌的建议有道理,但蔡吉却不能全盘接受。王修的做法目光虽长远,可她也不能就此依着他来。于是蔡吉在整理了一番思绪之后,便向张


状态提示:第2卷青州之鹏 第69节入北海--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