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八十七章 撤退与坚守之争(2)
朝堂议政一时间陷入了僵局,众人对是撤是守争论不休,关键时候,李鸿章站出来说:“皇上,既然大臣们无法保持步调一致,也议不出个最佳的决策来,不如……就此请示一下皇太后,让她老人家来作抉择吧。”
翁同龢恼怒地说:“要是凡事都要去劳烦皇太后作抉择,那还要我们这些当臣子的干什么?”
荣禄:“皇上,皇太后之前是说过,让前线的将士们都听从醇亲王的军令行事,现在,醇亲王既然选择坚守,咱们也应该尊重前线主帅的决策才是。”
奕劻:“我不这样认为!皇太后只说了前线军队都归他统帅指挥,我们不干预军队的行动,该怎么打,还是他说了算,但是在是撤是守这个重大决策上面,我们这些朝中大臣,还有皇上,就必须得干预!”
孙毓文:“正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主帅现在深陷在包围圈当中,难免对整体的局势缺乏准确的判断,在这种关键的时候,咱们这些看清楚利害的人,就更应该做出行动了,若是眼睁睁地看着守军继续陷入绝境当中,无异于自掘坟墓。”
“行了行了!都别说了!”光绪被他们你一言我一语地搅得心烦意乱,他用手掌撑着额头,闭目沉思了一会儿,久久才抬起头来说:“朕觉得李鸿章说得有道理……你们几个,还是去请懿旨吧,皇太后她老人家历经风雨,深谋远虑,看看她怎么说。”
众臣:“遵旨。”
~~~~~~
众人走出了宫殿之后,孙毓文跟奕劻两人便赶上来拉住了荣禄,三人边走路便热议着。
奕劻:“荣中堂,事先不是说好了主撤吗?这也是皇太后的意思,你怎么到了朝堂之上又改变主意了?”
孙毓文:“是啊荣中堂,现在正是关键的时刻,你万不可因为个人恩怨,就不顾大局,意气用事啊。”
荣禄停下了脚步,露出一丝恼怒来,“你们这一副兴师问罪的模样,是要陷我荣禄与不忠不义的境地吗?我是那种自私自利,不顾全大局的小人吗?我之所以主张坚守,那也是为了国家大局着想。”
奕劻:“为了国家大局,不是更应该主撤吗?明眼人都能看出来,现在咱们大清国真正能挡住倭寇进攻步伐的,就是旅顺那几万守军,你还将我们的主力部队陷于险境,那不是坏了大局吗?”
孙毓文:“看看现在北面聂士成军队的表现就知道了,那已经算是咱们大清国、除了中央新军外最精锐的陆军了吧?可是近二十万军队啊,连区区三四万日军构筑的防线都啃不下来。
这种状况,要是醇亲王跟旅顺的守军,全都葬送在那个弹丸之地上的话,那咱们这场战争可就输定了呀!荣中堂,这场战输了,对你我有什么好处呢?国家危弱,咱们今后的日子,可就难过了呀。”
荣禄:“着什么急着什么急!咱们现在除了在战场上取胜,就不能在你其他地方取胜吗?派去秘密和谈的人回话了,说倭寇现在已经松口了,他们也有和谈的倾向,咱们现在要是主动撤出旅顺吗,不是向倭寇示弱吗?
那样本来可以争取到的和谈局面,顷刻间就化为乌有了。你们别忘了,和谈才是咱们当下解决困境的根本,这年头,谁愿意打战。”
一听到这话,奕劻跟孙毓文两人也不再说了。
奕劻吐了口气,摇了摇头后说:“这场该死的战争,搞得全京城人心惶惶,连咱们这几个的日子也不好过,真不知道何时是个头啊。”
孙毓文:“此事非同小可,咱们还是速速前去颐和园,请示下皇太后吧。”
~~~~~~
“载洸那边怎么说?”慈禧刚一见到众臣,没有说别的,先问了载洸的意思。
李鸿章:“醇亲王那边,还是想继续坚守。”
慈禧:“继续坚守?守得住吗?春天一到,倭寇肯定会加大攻势。”
众臣都不说话,慈禧抬起头来,带着怒色望向众人:“难道就没人能给本宫一个准信吗……李鸿章,你懂战,你来说说看,到底能不能守住。”
李鸿章:“回皇太后,影响战争的因素有很多,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天时自然不必说,这个谁都拿捏不准,单凭个人命运,国家气数。
而地利,咱们虽有拥有旅顺要塞的防御工事,但是日军却能对旅顺守军进行海陆四面的围堵,所以这个地利,实际上咱们并不占据什么优势。
还有人和,虽然咱们军民同仇敌忾,勇挫日寇,但是敌军在旅顺外围集结了近十几万的倭军,相较于旅顺守军而言,毕竟还是人数众多,咱们在人数上还是处于劣势,再者,日本人奉行武士道精神,打起战来不要命,像疯子一样。”
“蛮夷就是蛮夷!日本人就该亡国灭种!”慈禧骂了一句发泄情绪之后,她又冷静下来说:“既然在旅顺城里,咱们的人数不占优势,难道就不能趁此机会,再多运送些士兵过去吗?咱们大清国最不缺的就是人了。一人一口唾沫,都得淹死他们!”
李鸿章:“咱们的货船有限,运送了粮食跟弹药,就送不了人了。而且,那个地方,如果不是强兵悍将,人堆再多也没有用,反而会加剧粮食跟弹药的消耗,醇亲王只要了五千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淮军精锐过去增援,现在已经由北洋水师护送过去了。”
孙毓文:“那既然是这样,旅顺城就没有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