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看书>军事历史>三国之召唤莽夫>第113章石碑

却说洛阳城外,洛水河边,就在那皇城脚跟下,有这么一个村庄,名字叫做阳宁村,村中人家多姓郑,皆是世代居住在此,虽然贫苦,但却应了村名,还算安宁。

村中主事的人是一位老者,名字叫做郑通,适逢乱世,阴差阳错的竟然经历了六代皇帝,而他自己年轻时候也曾在洛阳城中做过小官,后来才告老还乡,回到了阳宁村。

这日郑通正在自己的家中闲时,却听到了院外不住的传来敲门声,郑通打开院门,却原来是自己同村的晚辈郑保正在敲门,郑保正一副慌张的样子。

郑通待郑保喘了两口粗气,才得知了事情的原委,原来是郑保早上在洛水上打鱼的时候,渔网上挂了一件重物,郑保只当是大鱼入网,便找了同村许多的壮劳力才终于将渔网捞上来。

可没成想,郑保看到渔网打捞上来的东西后,却是一脸吃惊,原来并不是他所期望的大鱼入网,渔网所挂住的竟然是一块石碑,石碑上还刻着密密麻麻的文字。

而郑保本人并不识字,但却知道这洛水中打捞上一块刻满了字的石碑,必然不是什么等闲的事,所以他也不敢耽误,一路小跑的回到村中,请来了主事人郑通。

郑通一手拄着拐,一手被郑保搀扶着,慢慢悠悠的来到了洛水边,待他来到河边时候,平常并不算热闹的洛水边已经围满了人,而人群所围着的,正是被郑保捞上来的石碑。

郑通缓缓走上前,此时石碑已经被村里的人用河水洗干净,上面所刻的内容也更加清晰。

郑通绕着石碑走了两圈,借着便蹲下来去辨认石碑上刻的内容。

石碑上所刻的的字体是篆书,而在东汉末年的时候,其实篆书已经并不算流行,而且在东汉时期的碑刻上,所使用的的字体也多数是隶书。

所以郑保等人才会觉得奇怪,因为篆书这样的字体他们可以说是见都没见过。

郑通虽然不像郑保那样惊奇,但也觉得奇怪,毕竟作为全村仅有的能识文断字的人,他在刚看到石碑上所雕刻的是篆书的时候,便心中断定这是前朝的古物。

郑通眯起眼睛,细细的辨认,刚看完前两行字,便惊出了一身冷汗,直吓得他连连后退,河滩上的泥土本来就松软,又兼郑通年事已高,郑通脚下不稳,一个趔趄,便坐倒在了地上。

郑保和阳宁村中的几个后辈赶忙上前搀扶,郑保将郑通扶起来,问道:伯父,您这是怎么了,我从小到大,都没见过您这么惊慌。

郑通连连摆手,脸上挤出了一副笑容,对着郑保说道:无妨。年龄大了,一时腿软失足,不妨事。

接着,郑通在郑保的搀扶下站起身子,而不在管那块石碑,转身面向众人,用自己沧桑老迈的声音说道:乡亲们,这碑我已经看过了,碑上所载的皆是前朝的旧事,没什么好看的。

说完,郑通又连连的挥手,一边对着围了好几层的村民说道:乡亲们,都散了吧,各自回家,该下地的下地,该做饭的做饭。

郑通的话,说的不容置疑,而他本身在村中的地位和威望也极高,既然村里的话事人都说话了,阳宁村的村民不多时便都散去了,各自忙活自己的生计去了。

虽然还有些人在讨论这件事,但毕竟不识字,也不知道石碑上究竟刻的是什么内容,所以在洛水中打捞起一块刻着前朝文字的石碑的事并没有激起多大的波澜。

而郑通在将阳宁村中围观的村民都遣散之后,自己则没有走,并且还让郑保也留下了。

郑通四指一勾,示意郑保来到近前,接着便俯在郑保的耳边说道:你不要声张,去村里寻几个口风严的人将这块石碑秘密的抬到我家中,事关重大,千万不敢疏忽。

郑保本来已经相信了郑通所说的话,还以为这件石碑的事已经结束了,郑通将他留下为的是其他的事,却没想到郑通却又交代他暗地里将石碑带到自己的家中。

郑保心中一惊,轻声问道:伯父,莫非这石碑上有什么古怪?

郑通将手指在嘴前一放,做出噤声的姿势,对着郑保说道:事关全村人的性命,兹事体大,你一定要找几个可靠的人,切莫将消息走漏,我还不能确定,待到我家中再细说。

郑保点了点头,先将自己家的儿子叫来看管这块石碑,接着便回村中找人,而郑通则是绕了一条道,才回到自己的家中。

当夜,郑保和郑通在郑通家的院子里,郑保手上拿着火把,正在帮着郑通照明。

因为郑通说了不许声张,而那石碑又实在巨大,所以郑保只好等到天色擦黑的时候,才在村里找了几个嘴严的壮汉,靠着肩扛手提才将那石碑搬到了郑通的家中。

郑通的老伴早亡,又没有续弦,同时因为是村里的长辈,一般家门外也无人吵闹,所以郑通家自然是整个阳宁村中最安静隐蔽的所在。

郑保小心翼翼的举着火把,郑通则是上下的端详这块石碑。

碑身通体呈黑色,石碑高约七尺有余,厚有七寸,左右宽五尺,一个成年男子站在身前,也无法完全挡住这块石碑。

碑上刻着数百个篆型文字,除此之外,碑首上还隐隐的刻着龙纹,远远望去,端的是透着一股隐隐的威严,绝对是出自大家之手。

郑通在白天是尝试解读石碑上的文字,之所以会被震惊到以致于瘫坐在地,是因为他从石碑上的各个特点能够确定这是块秦朝的石碑,但却在上面看


状态提示:第113章石碑--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