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正常的亲军军饷来说,如果发放足额,大伙的日子也过的下去。
每个亲军应该是每个月能领月饷一石粮,隔一段时间会领一次布匹或棉花。
按大明相关的纪录,卫所军有时候也会直接领到白银,但基本上还是以发放实物,也就是粮食,布匹,棉花为主。
但卫所制度至嘉靖年间已经差不多是完全失败,北方从英宗正统年间就以募兵为主,成化年间基本上九边都是靠募兵来守备了。
每募一兵,成化年间是给银三两,布两匹,粮一石。
弘治年间募兵,便是人给银五两。
正德初,朝廷财政吃紧,降至每人三两。
至嘉靖时,募兵又是给银五两。
这是一当兵时就一次给付,此外募兵要领月饷银,一般来说是九钱银到一两银之间。
湖广这里,一两银在收粮时够买两石半的粮食,就算去掉募兵时给的银钱,卫所军人比募兵的月饷入要低一半左右。
若月饷一石能足额发放最少也够一大家吃用了,国初时太祖设定的这屯田卫所制初衷便是如此,国家不需费钱养兵,屯田所出还能上缴朝廷供开销用度。
但太祖皇帝忘了一点,战乱之时人们当军屯田,能吃饱饭便不错,屯军之法可行。
其后太平年景,卫所军人又要操练,又要上缴子粒粮,所得军饷仅够温饱,和民户比起光景那便是一个惨字了得。
再加上军官占田,役使军户如奴,到永乐年间军户便开始大量逃亡,到嘉靖年间时,除了少量的卫所之外,很多卫所帐面上是有万余人,实际上能有千人就不错了。
大量卫所军逃亡,国家只得花钱募兵,太祖皇帝设计的财政体系就撑不下去,中枢财政破产了一次又一次,只能用加赋加税的办法来满足军需。
比如九边募兵军饷开销,正统年间一年万两便够了。
弘治正德年间,九边年例银四十三万两。
待到嘉靖年间,“边臣日请增兵,本兵日请给饷”,军饷开支暴增到二百八十万两。
于是嘉靖皇帝破产再破产,始终在破产和再次破产中来回折腾……
常德这里并非九边,募兵极少,但为了供给中枢军需开销,除了正赋之外又有很多额外加派。比如常德府的“提编”赋税,便是将当年徭役提前一年应役,但当年应徭役的人已经到位,被提前编出来的便不需要真正到役,只要交纳当年的折抵徭役的银钱便可。
这算是提前将徭役抵编为税赋,并且是专款专用,直解京师供给军需。
但常德府的徭役又是折丁在田亩正赋税项之中,这等于是百姓折丁交了徭役,又被提编再交一次,是额外加税。
这等事,朝中上下心知肚明,这当然是加重了百姓负担,类似的杂税还有耗羡钱,水脚钱,竹篓钱,口食钱,库钱,草料钱,还有征发的徭役,里甲,铺兵,库子之类,来自皇宫或官府的和买,这些类似的杂税赋役,足以令殷实人家瞬间破产。
朝廷用这些好不容易搜刮出来的银两拿去养有用的募兵,卫所兵便成了后娘养的,无人管顾了。
以常德卫和亲军指挥来说,月饷一石最多发五六斗,还经常拖欠,粮食中还掺杂着石子和霉烂的粮食。
卫所军人不得不自己设法赚钱,家人也不得不辛苦劳作。
养兵的初衷当然是顾不上了,战斗力急剧下降,这还是嘉靖年间,若到了财政更吃紧的崇祯年间,卫所军人和叫花子也没甚区别了。
眼前发粮的情形,自是叫方世猛极为欣慰。
而仪卫司下这些亲军们的欢喜之情,也就不必多言了。
四周瞧热闹的亲军极多,众人脸上满是羡慕表情,甚至眼神中不乏妒忌。
还有人相当不满,有亲军抱拳对方世猛道:“一千六百亲军,尚余一千五百余人,跟着殿下出城的只有一百五十人,十中选一,未知方大人为何没挑中在下?”
“就是,一样是亲军,人家刘胜领粮领布,咱们干看着,难道咱们缺胳膊少腿?”
“家里还欠着饥荒,现在正春荒,咱还得借粮过春荒,要是陈大人,方大人挑着咱,家里孩儿们少不得也能吃几顿干的,不必顿顿喝稀汤!”
亲军们有的难过,有的妒忌,看着别人欢天喜地领着粮和布,想到散值后领了粮和布的自是全家欢喜,自家婆娘还不知怎地不满,口中的话语能好听才怪。
“尔等也不必多说。”方世猛倒也不生气,眼前的亲军们穿着的战袄袍服都是补丁加补丁,这样已经是在王府中入值时穿的最好的衣袍,个个都是忍饥挨饿,看着别人领粮,这些亲军眼红妒忌说几句怪话,也在情理之中。
叹一口气,方世猛沉声道:“挑人是我挑的,只要你们彼此不生隔阂,有怨气冲我来便是,不要冲着领粮的兄弟!再一个,挑出来的亲军,以刘胜兄弟来说,和你们一样挨苦受穷,但家传的梨花枪法每天还是要早晚各练一回,那话怎说的?一日练,一日功,一日不练十日空。咱们亲军仪卫是卫护荣王殿下的差事,武艺不精,刀牌不练,枪法不练,弓不练,这般当亲军的,挑人的时候,定然是被涮下了,道理便这般,我也会向殿下禀报,亲军太苦了,虽不似屯军那样还要交子粒粮,日子也太是难过……只是殿下也难,尔等也要体谅一二。”
“都怪孟长乐那狗官。”
“狗日的,恨不得用长枪在他身上开几个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