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青人这个称呼,最早应是弘治年间前后,也有可能更早。
其实穿青人就是汉人,只是渐从夷俗,甚至有人会说夷语。
但多半是说汉话,风俗规矩也是汉人规矩,只是久在西南夷各部落中生活,不可避免的沾染夷俗,在语言衣着等各种习惯上,渐渐同内地州县的汉人不同。
这些人多半是在战乱或灾荒时一直往西南迁居,在夷人地界虽然要面对缺衣少食和被夷人部落欺负的压力,但相比于汉人地方的兵火绵延和朝廷赋税,还有虎狼一般的差役,逃亡之人自有一番计较和选择。
就象是北方汉人有逃到蒙古地界的,俺答汗的河套地区有十来万汉人替这个蒙古汉种地,有的是抢来的汉人,也有是自己主动跑去的。
辽东地方则是有汉民逃亡到女真人地方,宁愿蜕化成为渔猎野人,也要求逍遥自在,不被胥吏所逼。
在西南地方,就是汉民逃到僚民和苗人地方,聚族而居,这些人就被称为穿青人。
对这些穿青人,汉人们感情很复杂。
一方面这些人的语言习俗象汉人,理应视其为汉人,一方面他们甘愿为化外之民,不受王化,似乎又不算大明的人。
汉夷相争,大伙自是支持汉人。
若是夷人和穿青人相争,就得看谁有理,谁无理了。
拿苗刀的熟苗原来叫彭摆婆,当下彭摆婆冷笑一声道:“管你去澧州还是到勋阳,你们不交足河渡钱路桥钱就想走,当我们永顺宣慰司都是死人不成?”
说话的穿青人一脸悲愤的道:“我等族人不过是路过你们苗寨,就得强迫我们留下服数年劳役,你们说是三年,谁知道会将我等扣几年?我等是汉人,归附大明是理所当然之事,尔等凭什么如此无理扣留?”
彭摆婆这一次索性冷笑不语,只是和苗人说了几句,众苗人便是将这几个穿青人围的更紧密了一些。
这一下所有人都知道了前因后果。
腊尔山暴发的苗乱影响各州,除了思州陷落外,其余播州,思南,永顺等各宣慰司也都相当不稳。
而且预料之中的是朝廷必兴大军前来征讨,当地各处的熟苗生苗,还有僚人等要对抗大军,必生战火,地方上兵灾绵延,不管是夷兵还是官兵,征讨或反抗时可是良莠不分,地方上还不知道会死多少人才得太平。
这些穿青人要么往贵州更腹里地方逃,要么就是跑到汉人地界来避难。
这些人没有民籍,要重新附籍可是难事。
巧就巧在大明勋阳府一带遍布山林,在明初到中期这里没有设州县,百年间聚集了几十万因各种原因逃难来的流民。
到成化之后,设勋阳巡抚和各府县,收纳管理流民,将这些百姓重新记录入籍。
这个政策延续了很多,这些穿青人到得勋阳府一带,附籍相对要容易的多。
毕竟这几十年来,仍是陆续有流民至勋阳一带,朝廷的主旨还是就地安置,反正那一片地区距离饱和还很远。
“动手了!”
看到苗人纷纷挥刀持矛攻向那几个穿青人,四周围观的人发出叫声。
那个彭摆婆把人群又荡离了一些,终于是容出来足够动手的场地。
这苗子没有丝毫犹豫,用苗语大叫一句之后便立刻挥刀砍过去。
其余苗子或刀砍,或矛刺,也是一并攻击过去。
从这人的举措看来永顺宣慰司那边的决心颇大。
这也不奇怪,永顺宣慰司还是五代十国时就存在了,历经五代十国和两宋,再经过元至明,永顺宣慰司一直是屹立不倒,时间久了必生唯我独尊的骄狂之心。
现在又有生苗大规模叛乱,朝廷对熟苗土司是以安抚拉拢为主,只要永顺彭家不造反,他们在底下做一些不合法理的小动作,朝廷只能隐忍。
眼下苗乱,大量的穿青人和僚人,熟苗都会逃难,正是彭家壮大自己的良好时机。虽然是五代十国传下来的势力,彭家在湖广四川贵州都不算大势力。
安家,奢家,播州扬家,这几个土司才是西南夷中最有实力的几个大家族。
永顺彭家要借着这次内乱吸纳更多的人丁,壮大土司治下的实力,对反叛者自是要不留情面的追杀,否则何以立威?
赵显和赵元对视了一眼,两人在此时都是明白了前因后果。
从情感来说,自是偏向穿青人多一些。
从法理来说,穿青人回归大明重新附籍,沿途土司强行扣留,自然也是没理。
汉夷杂处地区,类似的事情真是很多。
不光是这种蛮横的扣押,边地的汉民儿童被拐子弄到苗寨的,或是妇人被苗子抢走的,由此引发的小规模骚动几乎每年都会发生多起,西南夷彪悍难制,很多时候根本不能以法理度之。
赵显叹息一声,说道:“还好良辅和官保他们都不在,不会牵连到他们。”
兄弟二人对视之后,都是明白了对方的心思。
这事遇上了就不能不管,身为武官和卫所将门世家,眼睁睁看着苗子在常德府杀人捕人,以后还有什么脸面穿那身武官袍服?
赵元咧嘴一笑,已经是反手抽刀在手。
兄弟二人疾速冲向前方,前面已经是刀剑枪矛交错,金铁交鸣之声不绝。
六个穿青人最大的三十多,年轻的二十来岁,身手个个都是不差。
而且都是圆睁双目,奋力还击。
这些人久居夷界,若是不彪悍勇武,如何能安身立命,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