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看书>军事历史>大明1551>第55章京城

众人是从永定门进城,再进正阳门,然后还得绕道至崇文门入内城。

所有外来的车马队伍,都需从崇文门进内城,以便崇文门税关核验之后征税。

其实收税的额度相当有限,也就是走个形式,赵元等人是王府车队,守门的税吏确认身份之后压根没敢留难,直接便放行了。

堂堂亲王府,好歹是大明最顶尖的权贵阶层,和文官比权势,和武将比带兵,王府是肯定没得比,但比起损公肥私,巧取豪夺,不要脸皮,这些事就算是公侯府邸也比不过亲藩王府,差距极大。

好歹皇室得照顾宗亲,皇上也不能叫宗室戳脊梁骨,亲亲之道,这可不是说着玩的。

在大明,只要亲藩不造反,基本上就属于横着走的位面。

当然,象辽王撞上张居正被削藩除国,那属于意外中的意外,也是属于嘉靖年间限制宗定的副产品。

就算张居正倒台,神宗皇帝全面反攻倒算,把张居正定下的各种政策大半推翻,辽王一脉到底也没有要回自己的藩国。

可见亲亲之道得看怎么算,就象眼下荣王府一样,就是牵扯进造反谋叛之事,不得不大出血派人上京来送礼上贡。

给严氏父子是一万两,这在当时是重礼,就算到崇祯年间,有一定根基后运作个阁老差不多也就是两万白银就差不多了。

给嘉靖皇帝的血珊瑚,铜鼎,宝石,香料,加起来也差不多大几千两。

也不敢送的太贵,否则皇帝惦记荣藩过于富裕也不是好事。

送轻了也不行,皇帝必定不满:朕的万寿节就送这么点破烂?

这等事,也亏得王文海还算有经验的,两个承奉也不吃白饭,也是替朱载墐早就考虑的清清楚楚。

崇文门内就热闹,整条大街到处是两层或三层楼高的大型商行,前面店铺,后面是生活区和仓库区,有的则是产生区域。

比如布店,鞋店,帽子店,头巾店,顺着招牌柜台进去,便是有不少伙计和妇人在其中做着头巾帽饰鞋子,这等货物,也就是在京师这等繁荣地方才卖的动,普通的府县,一般人家都是妇人自己做,哪舍得花钱上店铺里去购买。

南货,纸店,书铺,金银器铺子,银铺,钱庄,珠宝,香料,还有倭货店铺,林林总总的各式倭货,俵物,倭刀,扇子,应有尽有。

北货铺子,就是东珠,人参,毛皮,还有松子等干果为主。

高丽铺子,就是高丽参,高丽纸,折扇等朝鲜特产为主。

整个大街遍布货物,哪怕随便一个布店,内里的货物从几钱一匹到几十两一匹,林林总总,五颜六色挂在柜台之内,哪怕进店不做买卖,掌柜的也会殷勤招待,令人奉茶,请上座,笑吟吟请客人坐着吃茶慢慢谈天。

这个时代做生意还没有那么功利,也没有那么急切,整个社会的节奏相对较慢……

荣王府的铺子是银号铺子,就是做整银换零,零钱换整,以及代存银两等各种与银钱相关的业务。

这年头的官银五十两一锭,比如荣王府这一次送上京的五千两就是五十两一锭的大官银,有一些还是永乐年间铸成的银锭。

稍微有那么一丢丢发黑,但五十两的大银锭拿在手里,元宝形的银子沉甸甸的,看在眼里,拿在手里,就楞是叫人精神愉快,甚至根本不觉得重手。

在这年头当然没有银行,也没有清末时发行全国通行银票的大型票号钱庄。

山西佬儿现在也搞钱庄银号,业务就是和荣王府的一样,帮人存兑,你在钱庄银号存钱存银子还要倒给钱庄银号钱,这就是大明金融业的现状。

要几百年后,山西佬们有了几十万过百万的家底,生意从北到南越做越大,大宗现银携带不便,又有国外银行业的启发,通存通兑的票号生意才慢慢做了起来,在这时候,还差的老远老远。

零存整兑就是银号赚钱的根基。

这年头的百姓,一年纯收入也就是几两银子,多半还是实物形式。普通人身上有几钱银子傍身就算不错,甚至很多穷乡僻壤的百姓,一年到头也没见过银子长啥样的也大有人在。

一锭五十两的官银够百姓过十年,普通人谁能见过或使用这玩意?

当然是要用剪子绞成碎银,小的几分几厘,大的几钱几两,看各人的财力来银号兑换,从几钱到几两的碎银业务,每绞一次,银号都是有手续费入帐。

有钱的殷实人家,太多的碎银储存不便,也会拿到银号里来换成整银,银号也照样收手续费。

还有一些熟悉的老客,将碎银拿来熔了,一时并不取走,留存在银号里头,一张银票劈成两半,不光凭票,也得凭人,凭印信,这样才能将银子取走。

存银在银号,还得给银号钱,相当的朴实无华且无理,但在这个时代,这才是普遍的为大众所接受的做法。

崇文门东大街上,就矗立着一座硕大的银号,万永号,便是老荣王当年开在这里的大型银号,由于王府的背景雄厚,很多往来京师的商人都是将银子储存在此,存银和兑银的业务开办的相当红火,这个商铺也成为王府店铺中利润最高的一个,每年利润差不多有五六千两,这是十分不错的成就了。

这银号除了做买卖生意外,有驻店的银号管事一人,同时也负责王府在京师的一应事务,在银号之内是一个不小的院落,便是王府在京师的办事处了。

内院有一个承奉宦官,这


状态提示:第55章京城--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