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看书>军事历史>战炮岁月>第100章伟大的抗洪精神

一大清早的,连队接到了两个通知。

第一个通知:全团由一级战备转为四级战备,各种训练安排和生活秩序,迅速恢复到之前的状态。

自从进入一级战备以来,因为担心半夜紧急出动参加抗洪抢险,来不及收拾个人的物资,连队很多战友的褥子,都没有垫在床板上,而是直接塞进了被囊里。

在中午休息和晚上睡觉时,他们都坚持用肉身与木床板“硬碰硬”。

梁荆宜就属于“硬碰硬”的那一类人。

他身上本来肉就少,几根排骨与床板长时间硬碰硬,都快磨得变成畸形了。

今晚好了,可以垫上褥子,铺上床单,睡得香喷喷的做它一夜的好梦。

第二个通知:上午八点半,各单位组织到团俱乐部上大课。

八点二十分,榴炮一连是第一个进入会场的单位。

俱乐部的主席台上,拉起了两条长长的红色横幅,上面写着:伟大的抗洪精神--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

授课人的是团汪政委。

第一节课上汪政委说:“九八抗洪”的全面胜利,是在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的正确领导和指挥下,全国人民和全体解放军指战员,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胜利来之不易。

我们的兄弟部队xxx师,在九江抗洪抢险的第一线,连续奋战一个多月,为了在第一时间堵住被洪水冲开的缺口,干部和战士冒着生命危险,轮番上阵组成“人墙”,连续在洪水中浸泡了三天三夜。

他们受极端天气和后勤保障的影响,在高强度体力付出的同时,有时候甚至一天只能吃上两顿饭。

还有很多官兵被洪水浸泡了几天几夜,接着又被火辣辣的太阳一通暴晒后,上半身的整个皮肤都开裂了,你只要拿手轻轻一撕,那就是整块整块地往下掉。

还有一些官兵由于在浑浊的江水里浸泡的时间太长,他们的脚指甲都给泡掉了。

但是在如此恶劣的条件下,我们的战友没有一个人叫苦,没一个人叫累,更没有一个人退缩。

只要前方指挥部一有险情命令下达,这些人马上打起十二分精神,立即投入到抢险救灾之中。

第二节课,汪政委讲了《人民qx报》上刊登的安庆军分区军士长吴良珠的先进事迹。

吴良珠在几个月之前,已经被医院确诊为癌症晚期,但是他重伤不下火线,主动请缨参战,并连续多日奋战在抗洪抢险的第一线,直至晕死在大堤上。

像高建成、李向群等等牺牲在抗洪抢险第一线的干部和战士,他们的名字和事迹,将会永载史册。

我们还不应忘记,“九八抗洪”取得最终的胜利,那是因为有更多的无名英雄默默地付出。

正是抗洪英雄们不计名利,前赴后继的舍身付出,才换来了最后的胜利,是他们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人生当中的一曲壮丽的青春之歌。

上完课,从团俱乐部返回营区的路上,梁荆宜的脑子里一直在思考,为什么参加抗洪抢险的将士们,在那么艰苦和恶劣的条件下,都能做到为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夜以继日地连续奋战,他们图的是什么?他们究竟靠得是什么信念才坚持下来的?

中午,他拿了小板凳坐到墙边,仔细回想着汪政委上课所讲的内容......

突然,他茅塞顿开了:什么也不图,这些人靠得是必胜的信念,靠得是人民子弟兵的责任感,靠得是军人身上那种特殊的使命感。

想到这里,他不由地有些鄙视自己,鄙视自己在平时的训练中,遇到一点困难和挫折,就面露难色,就想打“退堂鼓”;鄙视自己认识不到位,决心仅仅是停留在嘴巴上、口号上,而并没有付出太多的实际行动。

这些都是需要他深刻反思的地方。

他对自己说:学习抗洪精神,首先必须对自己狠一点,把日子过得苦一点。

下午训练前的读报时间,他自告奋勇地喊了“报告”上去。

指导员范平礼将《人民日报》递给他,尔后,手指一篇图文并茂的通讯稿,示意就读这一篇。

通讯稿的大标题是《泪别子弟兵》,配图是一位肩扛中将军衔的首长正两眼通红满眶噙泪,面露悲伤地朝一趟缓缓离站的列军挥手作别。

而从这辆列车的车窗里,探出来的那一个个脑袋,都是戴着迷彩帽的军人......

通讯稿中,记录了一段真实的封堵决口的过程,它是这样写的:

深夜,决口旁,战旗高扬,由两千名官兵组成的一道道“传送链”,将堵决口用的石料、粮包向激流中抛投。

奋战在决口上游一侧的xx军区xxx团官兵是抢筑围堰的主力军。

他们借助月光和探照灯光,同时从江堤和煤船两边,抛投砂石袋和粮包,可是,湍急的水流转眼将砂袋、粮包冲得无影无踪。

当地政府将钢管运来了,将士们迅速拿工具把钢管绞成栅栏,一排排地打入江底,然后飞速地抛块石、袋装碎石、钢筋笼和一袋袋的稻谷、蚕豆。

石料流失被遏制了,堵水效果明显,决口得到了暂时的控制,但这只是一个阶段性的小胜利......

通讯稿中介绍的中将首长,就是之前在《人民qx报》上报道过的军区董副司令员。

这次在九江抗洪一线,董副司令员担任总指挥。

整个xx军区有四万多名官兵奋战在大堤上,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他


状态提示:第100章伟大的抗洪精神--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