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看书>军事历史>战国系年传奇>章46春秋往事晋六卿变四
广大,竟然溜掉了,辗转宋国至晋国,投奔赵鞅,赵鞅的左右曾劝诫到:“阳虎这个人,很善于窃取他人的国政,怎么能让这样的人物来当赵氏的二把手呢?”

赵鞅微微一笑:“阳虎所善于窃取的是可以被窃取的政权,既然阳虎要窃取我的政权,我就一定会固守我的政权。”

赵鞅以其优秀的权谋之术驾驭着阳虎这位野心家,而且放手由阳虎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使得赵氏的家族实力日益增强,在诸侯中的声望也与日俱增。这阳虎虽品行不甚,但却有过人之处。

这阳虎仔细分析敌我态势,对赵鞅说:“我兵车少,应先列好队,遍插旌旗,彼见我状,必有惧心,战前您再誓师鼓舞全军士气,战必胜之。”

赵鞅闻言大喜。开战前,赵鞅至军前高台,当众起誓:“范氏、中行氏违背天命,斩杀百姓,欲专权晋国而灭亡晋侯。我们的国君依靠着郑国才得以保全。如今郑国无道,抛弃国君而帮助臣下,我们几个人决定顺从天意,服从军令,推行德义,消除耻辱,就在此战。如战胜敌人,上大夫得县、下大夫得郡,士得良田十万亩、庶人工商可为官,奴隶可获得自由。我,赵志父如果能够战胜敌人而免于问罪,还请国君加以考虑。如果战败有罪,我愿接受绞刑一死。死后以下卿之礼下葬,用三寸厚桐木棺,不用衬版与外棺,用没有装饰的车马装运我的棺材,也耻于将我的尸体葬于我先祖的墓地!”

军士们听到赵鞅此番鼓舞,果然士气大涨。

双方终于对战。两军对阵,避难于晋的卫国太子蒯聩为赵鞅车右,大夫邮良为其御戎。他们登上战车,远望郑军,见其人数众多,气势浩大,卫太子害怕,一时惊慌,从车上跌下来,御者邮良将其扶起喝道:“如此懦弱,如女子一般,卫国人都这样胆小么?!”

赵鞅怕兵士有怯战心理,高声喝道,“毕万,匹夫也,连续七次作战依然勇猛,生俘敌军,获得四百匹马,献公赐魏地,以得善终。诸位,鼓起你们的勇气,两军相战勇者胜!”此话一出,军心大定。蒯聩也祈祷祖宗,保佑他们能打胜仗。

晋军拼了命的向郑国大军冲去,赵鞅身先士卒,亲冒矢雨,敌军的攻势也很猛,郑军有人击中了赵鞅的肩膀,赵鞅一时间倒在战车上,蒯聩用戈将赵鞅的身体捞起,赵鞅重新站起来,继续率军作战。晋国军队看见主帅都如此抛头颅,洒热血,士气高涨,迅猛向前冲击郑军,郑军竟然被赵氏的家军压制得喘不过气,节节败退,死伤大半。赵鞅终因伤势过重而提前离开战场,军队由卫国太子蒯聩指挥进行追击,最后的郑军不得不抛下粮草辎重,夺路而逃。战争中,范氏税官公孙尨被俘,赵鞅未惩罚他,一番言语后将其放回。公孙尨为报不杀之恩,率私属五百人,夜袭郑军,夺回帅旗,交于赵鞅,以报主德。

这次铁丘之战,晋国以弱克强,复扬赵氏雄风再现晋国霸主,声名远扬。此战不久,国内传来荀跞荀跞驾鹤而去,赵鞅凭借着在军中的崇高地位,以压倒性优势继荀跞担任晋国新一任执政,结束了“智氏主内,赵氏主外”的政治格局。从此,赵鞅内外兼修,彻底集中军事、政治、外交、司法等诸多国家大权于一身,成为晋国赵氏家族继赵盾、赵武后第三位正卿,嬴姓赵氏开始实现他的再度腾飞。

主政后的赵鞅决定清剿范氏、士氏余孽。周天子大夫刘文公与晋范氏数世联姻。苌弘,刘文公所属大夫,之前晋卿内讧中,数次帮助范氏,此举令赵鞅极为恼怒,但又不得冒犯天子,数日苦思终得一计。公元前492年6月,赵鞅率领晋国大军向宗周行进,号称声讨范氏、中行氏,周王室心中有愧,上下一片震恐。驻军期间,赵鞅派大夫叔向出使周王室,那叔向故意频繁地同苌弘接触,有时密谈到深夜才告辞,此事引起周敬王和刘文公的怀疑。一日,叔向觐见周敬王,煞有介事地说:“天子陛下,晋国已经查明范氏、中行氏之乱与苌弘无关,您不必再追究苌弘了。我也告辞回国复命去了。”叔向临走时,故作匆忙状,不慎把袖中一封信件遗落在殿阶上。

叔向走后,内侍把信件捡起来交给周敬王。周敬王打开一看,竟是苌弘写给叔向的密信。信曰:“请转告晋君,尽速发兵攻打周国,我将迫使敬王废黜刘氏,以作内应。”

周敬王把信传给刘文公,刘看了大怒,不辨真假,不由分说,立即要周敬王搜捕苌弘,诛灭其九族。周敬王念其辅佐之功,不忍加害,但最终还是把苌弘放逐到千里之外的蛮荒蜀地去了。苌弘有口难辩,悲愤交加,没想到自己对周王室一片忠心,到头来却因一封假信,竟落得如此悲惨结局!他到蜀地后,郁郁寡欢。不久便剖腹开膛自杀了。苌弘的冤死,引起了当地吏民的怜惜同情,他们把苌弘的血用玉匣子盛起来埋葬,立碑纪念。三年后,掘土迁葬,打开玉匣一看,那原本乳白的白玉竟变成血色碧玉。

后人感其忠正,以“碧血丹心”、“苌弘化碧”来形容苌弘之忠,实则这是血玉,那玉经过血浸,吸收血色而成,与丹心、碧血无关。

解决掉苌弘之后,赵鞅班师回朝,直接杀死士皋夷以免其再兴风作浪。

铁丘之战后的第二年开春也就是公元前492年,齐国国惠子、卫国石曼姑再次率领联军包围戚邑,戚邑本是卫国孙氏家族的封地,如今卫国


状态提示:章46春秋往事晋六卿变四--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