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色阴沉,山雨欲来。
平京贡院点评房里唇枪舌剑,争吵声,呵斥声,不绝于耳。
从上午到傍晚,表决一轮接着一轮,足有九轮,不断有人改变立场,结果却是一直僵持不下。
事关双方利益根本,无人可以轻忽。
不止是点评房,整个平京剑拔弩张,甚至不时有喊杀声响起。
时而有谣言,说国师被刺,生死垂危。
时而又有人传,说靖王驾崩,世子继位。
人心惶惶,却又不得不得佯装镇静。
而在点评房外,当陈平听到这场革新有可能会像千年前的“儒道之争”那样,发展成持续数十年的大乱时,他站了出来。
“人之初,性本善。”
他的声音干净利落,虽不算大,却也足以抚慰贡院里众人的惶惶之心。
有人福至心灵,大声跟随着陈平诵读。
“性相近,习相远。”
越来越多的秀才被陈平声音中的沉稳所感染,一字一句的跟着大声诵读。
“苟不教,性乃迁。”
此时《三字经》还未传开,整个贡院除了点评房那些考官,就只有陈平自已知晓内容。
但这点对诵读无碍。
《三字经》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很轻易地就征服了这些饱读诗书的秀才们。
“教之道,贵以专。”
陈平诵读一句,身边那些秀才就跟着诵读一句,然后声音传到更远处,整个贡院数千秀才再跟着诵读一句。
“昔圣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秀才们的诵读声传到贡院外,连那些目不识丁的农人、脚力也被感染到,或沙哑、或憨厚、或悠扬、或颤抖地跟着诵读起来。
“刘东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整个平京都沉浸在这种让人难以抑制的昂扬情绪之中,人人有种聆听大道的恍然。
“人之初,性本善。”
《三字经》前后1146字,6字一句,共191句,认真诵读,一刻钟功夫便可以通读一遍,所以很快陈平就开始诵读第二遍。
这一次的声势更大,全城老少,无不潜心倾听,认真诵读,其气势冲天而起,激荡云层。
又过了一刻钟,第三遍诵读声响起,压在人们心头的阴翳荡然无存,天际乌云也被全城数百万人的诵读声驱赶得无影无踪。
恰于此时,圣庙七圣圣像光华大放,俯瞰之时,可以看到七座圣像明亮如同夜空中的星斗。
在陈平的带领下,人们开始第四次诵读。
此时的天地异象更加惊人,七座圣像竟然拔地而起,挺立于半空之中,与全平京人共同诵读《三字经》。
天地之间隐现念诵之声,传遍靖国大地,甚至连周围的纪、许、陈、秦等诸候国也能听闻。
第一遍念诵时,贡院点评房里鸦雀无声,无一人敢有所言语。
第二遍时,有人不由自主跟随室外的念诵声诵读起《三字经》来,但很快被身边同党制止。
到第三遍时,所有点评官同时肃穆静心,虔心诵读。
第四遍时,除副主考霍启正之外,所有人陷入了狂热状态。
夜空中七座圣像光华大放,将整个平京照亮如同白昼。
“天语纶音,威势交加,圣意如此,谁人可堪抵挡?”
霍启正苦笑,不再等众人表决,批下了钦点陈平为乡试解元,同时定《三字经》为童蒙经典,三岁小儿启蒙必读典籍。
至此,一场可能祸乱靖国甚至整个东土的灾难被陈平消弥于无形之中,事关亿亿百姓福祉、万年儒门前程的革新得以顺利推进。
翌日。
平京,孟氏钱庄后院。
孟寿推门而入,兴奋至极地对陈平招呼道:“无奇兄……”
他停住脚步,猛拍自已额头,面露惭色,道:“如何还能跟您称兄道弟呢,当称您为陈准圣才是。”
“准圣……”
陈平无语。
昨夜诵读《三字经》结束,全城欢腾,纷纷大呼准圣,意思是把他陈平当作未来圣人看待。
但是儒门成圣哪有如此简单?
不光是为人、行事以及功绩到达一定程度,修为至少也要浩然正气九转方可。
他现在才不过是一转三层,离九转差得足有十万八千里之远,哪里敢应此称号。
但是百姓们不管。
对他们来说,短短半年时间,一道《劝学诗》,一部《三字经》,外加上百幅传世名帖,如此成就,如何当不得准圣?
而对于儒门内众多地位尚低的儒生门徒们来说,陈平一部《三字经》消弥有可能导致儒门分裂的惊天大祸,并且推动于他们有大益处的儒门革新施行,此等功绩,哪怕是亚圣也够,更别说是准圣了。
除了这些人,原本那些极力反对陈平的儒门大族,也有不少人转变了态度。
《劝学诗》引人向学,大大增加了有意拜师儒门的百姓的数量,相当于增加了他们潜在的门徒。
或者说客户也行。
各个儒门大族把持儒门营生,笔墨纸砚、琴棋书画等等。
门徒和对儒学感兴趣的人增加,他们在俗世里经营的生意也好上了许多。
这一点在过去半年中已经得到了证明,只是彼时尚未引起众人注意,现在被迫转换思路,方才发现原来此处竟然还有广阔天地。
另一方面,《三字经》一出,大大降低童蒙入学门槛,提高了儒生成材可能,同样于他们大大有益。
即便不去计较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