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门果然有新圣,却不像众人所想的那样是陈平成圣。
儒门第八圣,另有其人。
不过,这第八圣成圣的机缘,却是落在了陈平身上。
万道彩霞落地,却是并非落在陈平身上,而是落在了陈平身前数尺处一名鹤发老儒身上。
再仔细看,陈平头顶那道刺破天际的虚影,也非自陈平而起,同样是自鹤发老儒头顶而起。
这种从未有过的诡异景象震惊了众人。
贡院内外数千人中,除了鹤发老儒和陈平两人之外,无人知晓其中究竟。
鹤发老儒沉默片刻,双手互握合于胸前,右手握拳在内,左掌平伸于外,弯腰向陈平作揖行礼。
于此时,陈平同时做出同样动作,向鹤发老人还礼。
他本有资格承受鹤发老儒这一礼,但此时鹤发老人已然成圣,他万万不肯坦承这一礼,真的是会折寿的。
礼毕,鹤发老儒起身,爽朗一笑,大声道:“古有一字之师,今有一句之师。
我王幼安自成年起,便以君子自居,待到寿元五百年之时,自以为能顺利悟道成圣,却没想困顿浩然正气九转长达百年,因始终无法悟透君子之道而止步成圣之前。
今日只因一句‘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而顿悟君子之道,陈平,你可为吾师。
陈师,且受王幼安一拜!”
数千人鸦雀无声中,儒门第八圣躬身向陈平二拜。
陈平苦笑,坦然承受这一开天辟地以来从未有过的最高规格大礼。
他倒是想还礼来着,但是那新圣王幼安诚心要以此一拜来谢他点心恩情,他又如何能在新圣强大气场下有任何举动?
不过话说回来,说出这句横渠四句名言的横渠先生张载,同样是被人视为圣贤的绝顶人物。
今天他以横渠四句点醒王幼安,替横渠先生受王幼安一拜,却也是当之无愧。
至于其他人,听到王幼安三个字时都已经傻了。
百余年前,儒门还只有六圣之时,有两个人在当时的儒门声望最高,成圣的呼声也是最大。
一人叫刘余庆,就是翰墨亭里以书入道,最终肉身成圣的书圣。
而另外一人,就是这王幼安。
在书圣悟道之前,没有人相信他会抢先悟道,所有人都认为王幼安会是第七圣,刘余庆再怎么快也只能是第八圣。
原因很简单,当时的王幼安不管在学识还是声望,又或是功绩上都要超过刘余庆一大截,刘余庆见到王幼安还要执弟子礼。
但是后来的事情也证明了,悟道成圣,靠的真是一个悟字,跟学识、声望、功绩这些身外之物关系真的不大。
再后来,刘余庆翰墨亭成圣,王幼安却无声无息地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之外。
有人猜测王幼安深受打击,闭了死关,不成圣不出关;
又有人猜测王幼安心灰意冷之下,绝望兵解,把成圣的契机留给下一世;
也有人猜测王幼安叛出儒门,皈依佛门,成就果位,做了佛祖座下的东海菩萨;
还有人猜测王幼安投了道门,不愿飞升入仙庭,做了个逍遥散仙;
更有人有人猜测王幼安……
总之,对于这位未能成圣的天才大儒,东土亿万修行者众说纷纭,但凡是能够想到的说法都有。
现在,事实证明了那些说法都是错的,王幼安没有兵解,没有闭死关,没有投道门,没有皈依佛门,他仍然在儒门,只是不为人知而已。
王幼安二拜礼毕,起身后感慨道:“想我王幼安自从百年前离开圣殿,混迹于茫茫众生之中,试图从凡夫俗子、市井小民,又或者高僧大德,又或者道门大师身上寻找君子之道。
这百年里,王某见识过无数人世间的悲欢离合,聆听过无数次天花乱坠的佛门**,甚至还亲身参与过道门的斋醮科仪……
但百年过去,王某始终无法悟出到底什么才是君子之道。
而今天……”
王幼安身上光华大放,声音慷慨激昂,“我王幼安从陈师身上见识了‘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大勇,聆听了‘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大智大仁,我便知晓,以陈师才华气度,当得我王幼安三拜!”
一句话说完,王幼安对陈平弯腰躬身三拜,其余人众纷纷有样学样,对陈平躬身拜礼。
礼毕,王幼安脚下无风自动,身形缓缓升起,在万道彩霞、纶音仙乐,以及无数飞禽祥瑞的陪伴下越升越高,最终与七圣的万丈圣像平齐,又缓缓从人们的视线中淡出。
于此时,从礼部贡院开始,一道道邈邈钟声沉闷而又坚决地响起,一声声向外蔓延。
儒门新圣是震动东土甚至整个世界的大事,这响彻天地的钟声将会连续敲响一个月时间,一共要敲9999下,一下不能多一下不能少。
与此同时,儒门也会为新圣在凡间举行盛大的庆贺仪式,各种礼仪宴会也要举行一个月之久,个别仪式甚至要连绵数年才行。
在这种情况下,今天就要举行的会试自然是泡汤了,因为没人还有心思再顾这些举人。
不管是傅献庭这位礼部尚书,又或者那些普通的礼部官员,都会有重要的礼仪任务在身,没人有时间再理会会试。
而张放这些世家大族人士,还要考虑更多。
新圣出世,同时还跟陈平有极大渊源,儒门革新势力势必会瞬间高涨。
他们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