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看书>仙侠修真>天网恢恢之山河同在>第22章风起苹末

常言说得好,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又道,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把这两句风马牛不相及话放到这里一起道来,过路诸君一定会感到不解和好笑,不过事情有时就是这样,明明毫无关系的两件事,偏偏莫名其妙地会因为偶然中的偶然竟联系到一起,而我们的故事也恰恰就从这些毫无关联的偶然说起。

说来说去无外乎两个意思,一是做人不能坐井观天,更不要强求他人,因为每一个人都是一个个体,千奇百怪也好、出类拔萃也罢都是人家自己的事,其他人都勿须大惊小怪,只要不牵涉到你就应该随他们去;第二句话意思就更显而易见了,世间凡夫俗子争来斗去无非就是为了一个利字。正所谓无利不起早者是也!那些诅咒孔方兄是肮脏物件的人,要么是从来不为柴米油盐操心的二代祖、要么就是脑子有病的不食人间烟火的可怜虫!记得不久前那位沧州七俗中叫宋二宝的那句名言:芸芸众生有谁能不为柴米油盐折腰?一箪食、一瓢水即能自得其乐那是圣人嘴里的传说、是一般人永远都达不到的地界!

不过,有道号塞北牧翁的家伙一直坚持,为人做事凡能坚持自己原则的、把事情做到极致的就应该值得尊重,不论是剃头的、挑担的还是杀牛的、射箭的,一旦做到了极致就会成为集大成者,就叫做有追求并成为英雄,连那些所谓的名人、甚至包括圣人都对他们赞叹有加。

当然凡事也有例外,有些东西、有的时候过分执着或异想天不仅不能使自己时来运转,反而会得不偿失并成为历史笑柄,所谓的时运不济大概就是这个意思。说着说着又回到辩证法上来了。前不久我们就牛角还是牛耳问题开了半天老子的玩笑,现在不妨再换一位历史名人吐吐槽。

话说五霸闹春秋、七雄乱战国的时候,有一个叫卞和的人,神经兮兮地非要拿一块看起来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也不知从哪里捡来的石头说成是价值连城的宝玉。按说,遵照上面的天下之大、无奇不有的理论,这件事本来也无可非议,你自己悄悄地藏起来欣赏就是了。如果为了三餐温饱、想换两个钱啥的,也可以像后世的那些江湖混子一样弄个赌石馆什么的,忽悠一些官二代、富二代花高价买了不就一了百了?

偏偏这小子太太不知天高地厚、非要想靠一块石头飞黄腾达、封侯拜相,忽悠忽悠到楚国国王的头上了,结果自然是被暴打一顿,轰出宫门。

事情到此为止,也算差强人意,毕竟楚王没有上当,而卞和也没有多大的损失,他自己的那块石头还在自己的手上不是?问题是这小子竟然出奇的一根筋,也就是非常固执、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哪种,非要拿同一块石头一而再、再而三地三继续忽悠楚王,这显然是把一个堂堂的国王当成煞子不是?这种明目张胆的蔑视自然博得楚王勃然大怒,先是去其双手、接着去其双脚并直接把他扔到郊外的臭水沟里、让他自生自灭。

这还算楚王够仁慈,没有直接砍了他的头,不然后面的戏也就没法唱了,也就没有我们后面要讲的故事了。

如果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最多是一个人间悲剧,毕竟精神病人到处都有,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有人就喜欢这样你又有啥脾气?参照上面说的大千世界、无奇不有的公式,最多只能是一笑置之。

但这个故事还没有结束。这小子虽然没有了手脚,但还是偏执到底、不改初衷,竟然继续向楚王忽悠不停。或许是楚王感到对一个脑子有问题的人处罚得太重了、或许是感到这个没手没脚的伤残人太过可怜,楚王终于恻隐之心大发,最后收了那块石头,也给那小子不少封赏。估计楚王心里想的这样做要么就算是救济了残疾人、又或者干脆是出于宣传的效果、将错就错才这么勉为其难的吧!反正这件事就这样算是不了了之。

半天唠叨下来,过路诸君应该早就明白咱们说的这个故事叫和氏璧、据说后来被秦始皇制成什么传国玉玺、再后来传来传去又成了啥子金镶玉什么的。

故事的真实性我们自然没有兴趣去考证也不必去考证,有一条必须指出,韩非子的东西虚妄杜撰的居多,因为这小子是个极端的功利主义者,为了证明自己的论点,作为论据的寓言故事随时随地都可以随意地杜撰出来,比如说这个和氏璧的故事,比如说还有什么诸如杞人忧天什么的,多半都是胡掰。通俗一点,颇有点后世某个天朝大国统计局的数据一样,到处充满随意和异想天开,按需所出、有求必应!所以,他的这些故事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不信的。

先不说那块石头的真假,因为这件事情只有楚王和参与的有数大臣知道,甚至是他们最后为了宣传的需要丛府库里拿出自己的藏品换掉这块石头都不一定,单说那个姓卞的家伙都没手没脚了、还怎么能跑到城门口大声叫唤呢?古代的医学条件,手脚都被躲掉了,不死也得半条命没了、能活几天不说又如何还能享受封赐。再说,一个没有手脚的残废,要那些封赏又有何用?

虽然不喜欢韩非子,但我们却没有理由与和氏璧过不去,毕竟哪可是真的价值连城不是。再说不是还有一句叫英雄不问出处不是吗?

省却那些后续的诸如什么完璧归赵、什么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等等,我们直接把镜头往下拉上几百年,进入了我们感兴趣的三国时代,历史也由一


状态提示:第22章风起苹末--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