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了良村后,胡八一没有带杨粮明继续去别的地方转悠了,而是带着他去电影院。
“粮仔,咱们去电影院转悠一下,那里有家很大的图书馆,里面有很多报纸和,只要是在那里看,都是免费的,不用钱,只要别损坏人家的就行了。”胡八一对杨粮明说。
“好。”杨粮明立马点头,他巴不得去这种地方,就好像是猫对鱼的渴望、或者是鱼对水的渴望,杨粮明对阅读也是那么的渴望。
这个年代,没有智能手机,没有电脑,没有网络电视,阅读是一种广受大众欢迎的娱乐方式,其实,不只是杨粮明,很多人都喜欢看书看报纸,就像他的招姨,不但是个赌鬼,而且学历很低,可要是在没事的时候,她也喜欢看书。
“我这辆‘桑塔纳’还不错啊,很走路。”胡八一在骑着他心爱的载重单车时,不忘夸自己的宝骑两句。
“是啊,跟摩托车一样,飞快。”杨粮明说。
这是杨粮明的心里话,这辆载重单车是很走路,踩一下,能跑好几米远。
六七分钟后,胡八一骑着他的‘桑塔纳’,载着杨粮明到了电影院。
这是荷塘镇最大的电影院,里面能够容纳好几千人。
图书馆在电影院的左侧,外面有几根大理石的圆柱子,馆门很阔气,里面的面积大约两百个平方米,分为两个室间,外面一间是各种各样的报刊和杂志,里面一间是各种各样的书籍。
杨粮明站在外面,朝图书馆里面眺望,只见里面很安静,有一条长长的湘色桌子,桌子四周摆满了同样是湘色的实木凳子,桌子周围坐着很多人,有本地老人,也有外地打工族,他/她们读的在读报纸,有的在翻看杂志。
“他们这样看人家的书和报纸,难道一分钱都不要吗?”杨粮明问胡八一。
“不要钱的,一个毛子都不要,你放心的跟着我进去就是。”胡八一说。
“不过,在里面别吵别闹,安安静静的看书,否则,管理员会让你出去的。”胡八一提醒杨粮明。
“好的,我记住了。”杨粮明认真的点头。
……
图书馆的管理员是个年青的孕妇,二十五六岁,是本地人,长发很黑,个子较高,身材较苗条,皮肤很白皙,姿色中上,很文静,只见她坐在柜台后面的转椅上,聚精会神的在阅读《青年文摘》,杨粮明和胡八一进去的时候,她连瞄都没有瞄一眼。
里面有很多湘色的架子,架子上面挂满了报纸,摆满了杂志。
报纸有《人民日报》、《青年日报》、《新华日报》、《华夏国防报》、《参考消息》、《环球日报》、《文汇报》、《广州日报》、《华夏广播电报》、《南方都市报》、《羊城晚报》、《江门日报》等等。
杂志有《知音》、《求是》、《意林》、《故事会》、《周刊》、《江门文艺》、《佛山文艺》、《文学杂志》、《读者》、《格言》、《华夏国家地理》、《远方的诗》、《消防之家》等等。
看着这么多的报纸和杂志,杨粮明就像到了东海龙宫的宝库似的,幸福得难以自禁,他立即俯着身子,开始寻找他喜欢类型的报纸和杂志。
报纸和杂志虽然多,但他真正很感兴趣的不是很多。除了古龙和陈青云的武侠之外,他最关注的就是国家大事,比如港澳台问题,钓鱼岛问题,另外就是像伊拉克和米国之间的关系、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冲突、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纠纷等等。
除了这些之外,他还喜欢《意林》和《读者》里面那些优美而又思想深刻的文章,以及鲁迅和老舍他们的作品。
在欢畅的文字的海洋中,终于,他找到了一份《参考消息》。
这是一份过期了的《参考消息》,但杨粮明依然很喜欢,找到后,他便津津有味的看了起来。
看完《参考消息》之后,他又找了一本《意林》杂志,然后,如痴如醉的阅读。
这天下午,杨粮明在图书馆里呆了很久,胡八一走了,他还舍不得走。
直到图书馆的管理员要下班了,他才依依不舍的离去。
……
回到招姨的租房时,招姨和姨父正在吃饭,他们见杨粮明回来,都愣了一下。
“粮伢子,你今天下午哪里去了?怎么一下午都没见人?”
“我和胡八一在找工作。”
“和胡八一在找工作?你们在哪里找工作?找到了没有?”
“在良村那边,找到了。”
“是么子厂?”招姨一下兴趣盎然。
“花篮厂。”
“花篮厂?——良村那里哪有个什么花篮厂?”
“有个花篮厂。”姨父接茬:“去年,哲女人的侄子,还在里面做了两个月,你忘记了。”
“哦!”招姨恍然大悟:“你说的是那个厂啊,听说那个厂老板的神经有问题哦。”
“我不知道。”杨粮明说。
说完后,他赶紧接着又说;“好像是,我和胡八一看见他骑着一匹马,脑袋上面还戴着一个摩托车司机的那种头盔,还穿电视里面的那种防弹衣,反正,感觉怪怪的。”
“呵呵,听说这个老板的家产很大,有很多工厂。”招姨说,然后,她问杨粮明;“粮伢子,你怕不怕?”
“不怕。”杨粮明摇头;“我和他一无冤,二无仇,我要怕他干什么?再说,他应该不会是那种发神经发得会打自己员工的人。”
“呵呵,这个应该不会。”招姨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