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珅有些惊讶,自己和弟弟拿到的号牌竟是二百三十三和二百三十四。怪不得今日排了这么久的队,仅仅才过这么一会,报名的人数竟就如此的恐怖。也不知考核当日会有多少个学员与自己兄弟同台竞争,但他清楚知道每次咸安宫官学录取不过也就只有那三五十人。即使仅仅看已经报名的数量,此次最少也会是四比一的惨烈竞争。
其实和珅是真的挺看重那二两银子贴补和每季发下那些米粮的。相较于求学而言,他自认为论天下文采没有几个人能超过纳兰哥哥,品天下武术一样没几人能击败察哈尔灿。有了这两位兄长的悉心筑基与指路,日后自己只需循序渐进、勤勉不绝即可不落于人后。
但这两个兄长毕竟离开了京城,自家弟弟的教导却多少还得依靠这咸安宫官学的力量。他本打算在下次招生之时厚着脸皮上门恳求,再依仗着父亲的官职关系,想方设法通融让弟弟早些考试。可万万没想到,就在这一次,在弟弟仅仅只有四岁之时,却被他讹来了这么个入学的机会。
和珅深知自家的情况也知道自己的能力本事,弟弟四岁入学和八岁入学所得到的收获和这四年间的历练,对他而言足足可称得上是天差地别。
和珅自己也是刚从这四年中走过,如非上天眷顾接连遇到贵人有了连番的奇遇与收获。他与别家子弟间所积攒的差距可就真的一言难尽了,“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典故自然有着深刻的道理。
总之他这次下定决心,无论如何也要将弟弟送进这国家级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