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看书>都市现代>异国猎宝档案>第155章书市偶遇
出版家伍联德1926年创办于魔都,并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风靡华人世界。

这本杂志以图为主、配以文字,将时尚与社会相融合,内容涉及世界风俗、旅行游记、政商风云、中外体育、中外电影、名人婚宴、明星行踪乃至都市日常生活指南等,大量的图片集中展现了老魔都的时代意象。

这套《良友》杂志,影写凹版印刷,为国内首创,相当牛的技术,也让杂志本身观赏性大大提升。

最鼎盛时期《良友》,销量高达4万册,远销美国、加拿大、澳洲、东瀛、西班牙、英伦等70多个国家和地区,迄今为止,无一杂志可与之比肩。

令人扼腕的是,1945年,《良友》杂志终刊,一共发行172期174册(含两期特刊增本)。

后来虽然在1954年于香江复刊,但新《良友》缺乏老魔都的那种底蕴,并没有获得大众的支持,而且定位不明确,很快倒闭。

业内并不认同新《良友》是老杂志的延续与新生。

《银星》杂志算是良友出版社的另一本明星杂志,它诞生于1927年。

《银星》野心勃勃,在第一期卷首语便将自己定位为“供人们研究电影艺术的定期刊物”,旨在“提倡电影艺术”和“引起阅读者研究电影艺术的兴趣”。

该刊目的明确,把电影当做一门艺术来研讨,而对当时电影业风靡的娱乐性质大加批判。

《银星》杂志并非一本娱乐性刊物,现如今看来,它更像一本“电影专业期刊”。

其讽刺力度毫不留情,尖锐辛辣,比如对坐在电影院中的观众进行观察和批判:“观察一般观众,至少得出以下三种印象:唧唧哝哝说女明星的眼儿俏、脸儿佳;挟着爱神的使命,在那里活动;消遣世虑。”

还有卢梦殊(银星主编)的《选后》一文,对组织票选电影皇后一事发难,认为尚不构成质好的级别,选后像“玩”的性质,更是以貌取人,是“人格上的丧失”。

这种严苛的态度,导致它并不受消费大众的喜欢,年年亏本,最终在1928年3月,《银星》出版至第18期后,宣布停刊。后续又有《新银星》和《新银星与体育》等两本杂志,本质上已经丧失老银星的风格与特色,不算传承。

老银星虽然市场不行,可它的专业性备受称道,含金量非常高,刊载的许多资料都具很强史料性和研究性,也被喻为“电影理论启蒙基地”。

李承手中就有一本《银星》创刊号。

大收获!

抱着一大摞老杂志往推车方向走时,发现一位戴着眼镜的老者,正站在自己的推车旁,翻看自己搜罗来的各类武侠。

老者头顶心光秃秃,四周圈发,两鬓斑白,个头不高。

李承将怀着杂志往车筐内一放,老先生抬头看看,微笑点头,又随手拿起一本《良友》,封面人物阮玲玉的那期。

老者拿着那本书,非常感慨地念叨:“上山采蘼芜下山逢故夫。长跪问故夫新人复何如新人虽言好未若故人姝。颜色类相似手爪不相如。新人从门入故人从閤去……”

李承一惊,港大附近还真是卧虎藏龙,一位老者随口吟出《上山采蘼芜》,这是对阮玲玉一生命运的感慨啊。

这首乐府,非常符合阮玲玉——阮玲玉一生,深受男友唐季珊的影响。

“老先生,贵姓?”李承恭谨问道。


状态提示:第155章书市偶遇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