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看书>都市现代>异国猎宝档案>第601章商埠邮票
/p>

此壤荚谇逋⑴嘀驳闹匾人物之一,威望很重,所以,他在担任邮政总监时所签署的“裁撤各地书信馆”的行文,要比光绪皇帝的诏令更有效。

于是,从1996年下半年开始,以中海工部局书信馆为首,全国二十四个通商口岸,逐步裁撤书信馆。

书信馆被裁撤,那些投资成立书信馆的外国商人们自然不乐意。

以芜湖书信馆的葛雷森为例,为了乘机捞一把,在停业前将剩余邮票加盖上“”字样后,加紧抛售。

“”什么意思呢?

就是法文“e”的缩写,把它翻译成中文,就是“告别”“再见”。

加盖这种字样又有什么用?这是当时国际通用的“绝版票”的标识,以表示这种邮票未来不会再有,促使人赶紧收藏吧,以此来提高邮票的收藏价值。

如果只是这样做,对商埠邮票的价值,冲击并不大,最可恶的是,他一边在加盖“”字样,一边在加大马力生产!

这就是活生生的、恶劣的“圈钱”行为!

不止如此,他为了给邮票“增值”,故意制造各种变体邮票、错票、胡乱加盖票。

这就对书信馆邮资票的信誉,造成致命打击。

从1896年到1897年,全国二十四个书信馆,基本上都在干这种事。

邮学家、著名邮商陈复样曾著文描述:“镇江之错印票,故意为之者,较芜湖尤多耶”,“而种种错误之加盖,无不应有尽有”。

美国人马士在《大清帝国的国际关系》一书中指出:“那些书信馆无所事事,仅以发行邮票,供应给西洋爱好收集邮票的收藏家,藉此图利,维持开支。”

1897年,英伦集邮家与邮商联合成立的“防止投机邮票会”发表文章,公开指责商埠书信馆邮票为投机票,纯粹为了敛钱。

为什么欧美人反应这么大?

呵呵,盖因这些书信馆在坑自己人——当时中国的集邮活动尚未兴起,邮票大量的被在华的外国人购买,带往国外。

这些书信馆邮资票,遭到抵制后,为了挽回最后一点利润,又大量抛出,论斤销售,致使价格大跌,问津者少,几成废纸。

因此,英、美、德、法只将中海工部书信馆的邮票编入《世界邮票目录》,对其他商埠邮票一概不承认。

这绝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邮灾”!

影响极其深远!

这种态势,一直影响到今天,国内“书信馆邮资票”的市场行情非常低迷。

相反,在港澳台和东南地区,这种邮资票依旧有部分爱好者在收集,当然,他们只能算是小众。

这些邮资票藏家资源,肯定不是国内文物贩子所能接触上的,故此,李承能从他们的手指缝中,淘到两套不错的“邮资票”。

虽然好东西不多,可李承也大致窥探出津门藏品特色。

首先,津门邮、币藏品极多,盖因大清邮政总局当时就设立于津门,另外,北洋时代的造币中心也在津门,因而散落在民间的藏品多,造就津门邮、币市场的空前繁荣。

其次,津门藏品,“玩藏”大于“正藏”,匏器、料器、瓦器、以及竹木牙雕器等的数量和种类相当多,超过字画、古籍善本、青铜器以及陶瓷这三大正藏。

第三就是赝品率的占比,要比南方地区还要高,这算是个很奇怪的现象。

这一现象能说明两个问题,其一,京津地区古玩收藏的影响力,并不弱于南方;另一个则不太好,那就是京津地区,存在着多品类、高水准且涉及人数非常广的众多造假团伙!

后一条,让李承暗暗心惊。

古玩市场越兴盛的地方,赝品水平越高,自己此行京师,可莫要马失前蹄!

“李先生,给你介绍一人。这位是我父亲。”李承正琢磨呢,身边传来涂嘉的声音。

一回头,一位六十来岁的老者,正站在门口,面带微笑,却眼神犀利的看着自己呢。

“涂老先生好!”李承连忙转身,主动向对方伸手。

“涂玉明,非知名民间古玩爱好者。”老者的话很幽默。


状态提示:第601章商埠邮票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