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完李承的推导,小伙伴们都惊呆了。
当然,所有这一切,都没有证实——像章上的“”划痕,是后人刻上去的,究竟是不是,最好去询问当事人——蒋建高先生尚健在。
这枚步兵突击勋章,在王蓉和吴伟手中流转一圈,又回到秦月手中。
大丫头眼珠一转,将其递给李承,“喏,这个勋章送你了。”
“送我?”李承一愣。
“我要一个还在世的老头子的勋章干嘛用?你还有机会去弯弯见这个老头子,验证一下是不是,在我手中一点机会都没。”
呃,这理由,李承还真无法拒绝,自己最迟明年上半年要走一趟弯弯——三人组艺术品公司扩张拼图,弯弯少不了的。自己的那幅蒋平阶画作,不就是为这准备的么?
李承接过这枚勋章,笑道,“那……要我怎么感谢你?”
“要不,晚上请我们姐妹……”秦月眨巴眨巴眼,忽然又扭头对王蓉说道,“蓉姐,今天的打赌,你可是输了,晚上你请。”
打赌?合着刚才说的“俩人计划”是打赌比捡漏?李承呵呵一乐。
这声笑,立即招来王蓉恨恨的瞪眼,今天下午,她一件东西都没买,就被李承带着大家出来。
眼神能杀人!
李承高举双手投降状,“晚上我请!地点两位美丽的小姐选择!”
至于去月坛邮市,已经晚了。
两女嘻嘻直乐,王蓉是京城人,当即提出,去“老莫”狠宰李承一顿。
两辆车一前一后,向西直门外大街的北展驶去。
忘了哪位作家说过:京城人的西餐记忆,是从“老莫”开始。
别看现在京城美食酒楼很多,可倒转几十年,在京城吃顿西餐还是相当“前卫”的事情。在当时屈指可数的几家西餐馆里,名头最响的,就是京城展览馆苏式建筑群里的莫斯科餐厅——京城人习惯性叫“老莫”。
1954年十月,老莫开业,为京城人士推开一扇窗,在“老莫”,不少人第一次学会“右刀左叉”,了解西方文化礼仪和风土人情。
刚开业时的“老莫”不直接对外,主要服务苏盟援华专家、驻华工作人员和留学归来的知识分子,还印制了一批“苏盟展览馆(1958年更名为京城展览馆)莫斯科餐厅收据”发给各单位,由内部组织分配,拿到这张“入场券”的人再自己到店交钱就餐。
一客份饭的价格分旧币一万、一万二、一万五和二万元(旧币一万元相当于新币一元)四种,包含汤、冷盘、主菜、面包、咖啡和冰淇淋。
虽然五十年代普通京城人一个月工资只有四五十元,但谁也不愿意放弃这“见世面”“开洋荤”的机会,排队的长龙在高大的餐厅外绕了几个回形圈。
后来“老莫”逐渐对外开放,但价格和档次摆在那儿,老百姓去一回“老莫”依然了不得,“恨不得半年都说道说道!”
六七十年代不说,老莫改为“北展餐厅大食堂”,俄式大餐变成盖浇饭,但到了八十年代,老莫恢复旧名称,一道恢复的还有雅致与品位,成为新一代京城年轻人心目中最向往的地方。
可以说,老莫,是京城至少两代人的奢华记忆。
贾郑廷活跃的年代,京城汇聚天下美食,老莫已经衰败,因此他对老莫没什么印象,但像王蓉这类年轻人,经历过八十年代老莫的二度辉煌,还是很有记忆触点的。
所以,一听说要宰人,立即想到老莫。
在李承眼中,老莫餐厅已经有些破旧和沧桑,可没想到,顾客还挺多。
人多是非多。
这不,刚走进老莫,还没来得及入座,王蓉的脸色变得不太好看。
额,顺着她的目光,李承注意到在浮雕柱子旁边那一桌,一男一女相对而坐,挺亲密,且聊得很开心的。
这男人,和王蓉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