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看书>军事历史>崛起草原1632>第118章武器展示

新式火器的试验在城外一处相对平坦的地方进行,为了给他们一个更直观的印象,还在合适的地方放置了标靶。

陈坚挑了一个枪法比较好的一个步枪兵和一队炮打得比较准的炮兵进行了实弹射击,因为子弹和炮弹都比较金贵,所以步枪和大炮都只打了三发,步枪三枪全都命中并洞穿了了一百米以外的靶子,大炮同样全部命中并炸毁了目标。

试射结果完美地展现了新式火器的强悍性能,这样的结果完全颠覆了一众文官武将对于火器的固有认知,原来火铳还可以打得这么远?打得这么远就算了,居然还能打得这么准?这也罢了,在打得既远又准的同时威力还能如此恐怖?那可是两寸厚的上好木板啊,居然如此轻而易举地就被洞穿,这要是打在人身上,恐怕就算穿了铁甲也抵挡不住这么一下吧?此外,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这种火铳的装填竟然如此简单,几乎一个呼吸的时间就能轻松完成装弹过程,大致估算一下,如果从七十步外开始,到敌人冲到眼前,快一点的话,完全可以完成三轮射击。这种火铳又不像传统火铳那样完全靠撞大运,命中率是有一定保障的,就算达不到现在这样的百分百命中,只需要两三成的命中率,两千支火铳发射的六千颗子弹也能对敌人造成一两千人的杀伤。就以一般每次冲锋大概三千人计算,杀伤率就能达到四五成,而四五成的伤亡率,那是任何军队都难以忍受的,包括建虏也一样,很容易就能造成崩溃,要是这个时候再出奇兵来个致命一击,恐怕全都得交代了。有这样的利器存在,完全可以在对建虏的野战中占据上风啊!

除了火铳,火炮也是非常的亮眼,所有人都注意到了,这种新式火炮就好像是新式火铳的放大版,同样的操作简便,打起来同样的稳准狠,不同的就是这种火炮的炮弹打出去之后还能自行爆炸,相比于传统火炮打出去的铁蛋,只要智商正常的人都明白这种会爆炸的炮弹的威力比传统的铁蛋可大得太多了,这样的炮弹若是落在密集冲锋的敌方队伍中,那画面得有多美?现在可是有足足一百门这样的火炮啊,试问哪个军队能扛得住?

现在所有人都明白了为何朝廷只派三千人新军就敢前来与建虏决战了,三千人不重要,可这些新式火器实在是太特么给力了,有了这些大杀器,绝对足够建虏喝一壶了。

看了新式火器的表现,所有人在心里对陈坚的态度都有了很大的转变,像尤世威这种早就知道陈坚的强悍的人自不用说,就连像吴三桂这种血气方刚的年轻人也渐渐收起了内心的不服气。在刚看到陈坚不过和自己差不多的年纪就能获得如此超然的地位的时候,吴三桂是不太服气的,此人不就是比自己长得高大一点又帅一点么?凭什么朝廷要让一众武将甚至蓟辽督师这样的大员都要听他的?现在见识到这些大杀器,且早已知道这些大杀器都是陈坚一手设计制造的,看来此人还果真有些门道,据说此人还在草原上拉起了一股数万人的队伍,还真是小看不得啊!

陈坚之所以在他们面前展示新式火器,也有部分原因是希望通过展示实力以让他们能够尊重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因为陈坚知道这些武将基本都是些老油条,若是自己没有一点拿得出手的东西,这些人十有七八会将自己的话当耳边风,现在从现场众人的表情来看,应该还是有一定效果的,不说他们会对自己言听计从,起码多少会认真思考一下自己的意见的可行性,能起到这样的效果也算不错了。

在接下来正式的战前准备会上,陈坚提出了具体的作战方案,简单来说就是八个字,步步为营,稳步推进。其实这样的方案并不是陈坚琢磨出来的,不过是将历史上洪承畴的方案借鉴过来而已。历史上,在松山大战中,洪承畴就是采取的这种策略,最终惨败的结果并非是策略本身的问题,而主要是客观原因造成的。总结起来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因素,其一是高估了明军的执行力,其二是没有一支足以对抗建虏的中坚力量,其三是因为朱由检急躁冒进的性格,不断地催促导致洪承畴不得不在没有完全准备好的情况下仓促出击,最后一方面就是猪队友的扯后腿了,有了王朴,唐通之类的逃跑专家的存在,早就注定了失败的命运。

而这次,这几个方面的因素都在可控的范围之内。执行力方面,这次不需要他们去打硬仗,只需要做好防守就行,明军本就是守强攻弱,专注于防守问题并不大。其二,现在有装备新式火器的新军作为对抗建虏的中坚力量,陈坚对自己训练出来的新军非常有信心,就算是首次面对建虏,也绝对不会处于下风。第三,如今大明国内的局势越来越稳定,朱由检完全不必像历史上那么急于求成,这样就有充分的时间坚持稳中求进的策略。第四,这次那些著名的逃跑专家比如王朴,唐通,吴三桂的老爹吴襄这些人都没有参加此次战役,望风而逃这种情况出现的可能性极小。综合这一系列因素来看,这次战役的结果必定会比历史上好得多,更何况如今的建虏还瘸了一条腿,比历史上的战斗力打了不少折扣,要是这样的情况下都打不赢,拿自己真该花几万两银子买一块臭豆腐撞死得了。

陈坚毕竟对历史上的松山大战了解得比较多,因此,说起具体的作战方案来也是头头是道,在众人听来完全不像一个从未真正打过仗


状态提示:第118章武器展示--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