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看书>言情总裁>风起西华>第九十七章 出兵河北下北平

一九二七年十二月三日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在上海召开民党二届四中全会预备会,会议的最后一天恢复了蒋杰士复职为北伐全军总司令。一九二八年一月四日,蒋杰士到任,继续领导北伐。

其实,中原各方势力一直极度关注中华帝国的下一步举动,虽然中华帝国的军队一直没有和各方势力发生军事冲突,也就没有人了解中华帝*队的真实强弱,可是光看中华帝国所占的疆域就够吓人的了,和他们对抗那是找不自在。已经过去了半年时间,中华帝国似乎把中原遗忘了。看起来中华帝国政府的确是像他们自己所说的那样,不会采用武力统一中原。哈哈,龌蹉,天下第一号傻帽。你以为我们会像你一样天真,傻傻地自动送上门去投奔你?于是,各方势力放心了,该干嘛干嘛。历史虽然有一点改变,大体上还是沿着原来的轨迹运行。

一九二八年春,南之京民党几大军事集团联合北伐,奉军节节溃败,张宗昌在山东的日子已很不好过,山东地方势力多派联合,逼张宗昌脱离张作霖,自成山东省保安总司令部。不久,又听说南京政府委任陈调元为山东省主席。张宗昌受到内外逼迫,只得于四月底率直鲁联军离开山东撤入直隶之德州、天津至冀东滦州。北平的张作霖已经预感到河北已经难保,退出北平已经是早晚的事情。

当南方北伐军行至山东时,痿国一度出兵山东,暗助军阀张宗昌,杀害交涉员蔡公时,史称“五三惨案”。此时蒋杰士与冯玉祥在济南以南的党家庄车站会晤,决定济南驻军一律撤出。避免再发生冲突。另一方面则从外交交涉,分别向日军司令,日本外交部严重抗议,并要求日军同时撤出济南,同时请求英美协助调停。

而就在此时,被人们忽略的中华帝国突然兵分三路出击河北。南路自晋城出兵,三个师约三万多人马,走焦作、新乡、沿着黄河北岸一路向北横扫。中路大军兵出阳泉,也是三个师三万多人马,直击石家庄。北路大军三个师三万多人马,兵出张家口向南缓慢推进,东北军已经军心涣散,无心恋战,节节败退。

中华帝*队推进的很快,至五月底已经占领了沿保定、衡水一线往西的半个河北省。而北面中华帝*队已经抵近北平,张作霖大惊失色,知道河北已不可保,再不走就来不及了,当即决定退出关外。但六月四日,他乘火车离开北平后,于皇姑屯被日军炸死(即皇姑屯事件)。

一九二八年六月十日,中华帝*队开进北平,前出廊坊。至此,中华帝*队已经完全占领了北起承德,往南至保定、衡水一线。奇怪的是中华帝*队再也没有东进,就此结束了军事行动。

中华帝*队的怪异行动让天下人直呼看不懂,明明可以拿下全部河北省,为什么到此止步不前呢?

而在东北,张作霖死后,二十七岁的张少帅继任了东三省保安司令一职,开始执掌东三省军政大权。

有感于中华帝*队的强大军事压力,张少帅开始频繁与南方政府联系,并与杰士结拜为兄弟。下半年东北通电,宣布效忠南之京中央政府,北伐行动至此宣告全部结束。

半个月后,浩仁来到北平视察,其实,这货主要是想见识一下老北平的样子。有媒体提出想采访,出乎人们意料,浩仁一改以往不在媒体露面的惯例同意召开记者会。

记者会上,有记者问:“此次北伐中华帝*队自西向东跨越千里,中华帝国早已宣称河北归属中华帝国,为何中华帝*队不一举拿下河北,而是到此止步不前?”

浩仁不急不躁地回答道:“自从原北平府依附中华帝国之日起,河北省已经属于中华帝国这是不争的事实。消除军阀割据的乱局,还人民和平的生活环境,对此中华帝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同为汉民族,中华帝国极不情愿和族人开战,中华帝国政府希望有关方面自觉地加入到帝国大家庭中要么自觉滴退出河北。当然,如果有关方面做出有违民族大义的事情,中华帝*队不介意挥兵东进,甚至不惜消灭他们。”

有记者问:“中华帝国从西向东横扫大半个华夏,军力一定很强大吧,中华帝国目前到底有多少军队?”

浩仁笑着回答道:“中华帝国成立不久,财政极为困难。大家都知道中华帝国所在都是一些苦寒、贫瘠之地。以前去过西北地区的人都知道,那里的人贫穷的真是让人心酸。如果有人现在到西北看看,哪里的生活已经大大地变了样。中华帝国政府要把大部分的财力用于民生,这次出兵已经是政府财政的极限了。”

有个女记者起来问道:“你们为何采用没落、腐朽的封建帝制呢?现在南方已经共和了,那才是最先进的制度。”

浩仁哈哈一笑,说道:“目前世界上采用这个制度的国家有若干,这位女妓为何不去大阴帝国女皇面前指着她的鼻子说她腐朽、没落。看起来这位女妓有点欺软怕硬呀。”下边的那些记者听了这话也是嘿嘿直笑。浩仁接着说道:“体制只是个称谓、章程,是人制定的,你要是期望体制带给人民幸福,那就是痴心妄想。现在的省、市、县制一直是从秦朝延续下来的,按这位女妓的话应该是腐朽、没落的,应予以取缔咯。决定先进与否的是人,是管理者,是看他们是不是真正为人民谋福利。衡量的标准是看看治下的人民是否幸福,而不是靠嘴吹嘘如何如何地先进。南


状态提示:第九十七章 出兵河北下北平--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