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看书>军事历史>宋王>第一三八章 典型试验田
赵抃到了?

在此之前,林昭并不知道这位并不十分出名的老大人的名讳。这几日才有些了解,只知道这位老大人以刚正不阿著称,包拯死后,他便是典范了。让林昭有些担心的是,赵抃虽不是旧党人物,但却相对为人保守,千万别像司马光或者郑獬那样就行了。现在唯一的希望就是赵抃大人不要太固执……

进入内堂,一个老者走出来。看着似乎很威严,却也平易近人,或者说挺慈祥的。

“子瞻,元长!”赵抃本就认识苏轼。至于蔡京则是跟他一起前来杭州的。待目光落到林昭脸上,微笑道:“想必这位就是官家赞不绝口的林东阳吧?”

“林昭见过老大人!”不管怎么说,赵抃德高望重,自然得格外尊重些。

“果然年轻有为!”赵抃看着林昭,品头论足。

林昭不禁奇怪。这位赵知州似乎对自己很有兴趣。

“让老大人见笑了!”

“不必谦虚,杭州的事情有目共睹,大家心里都清楚!”赵抃对林昭多有赞誉,气氛相当的和谐。这一点倒是在意料之外,没想到这位赵知州如何好相与,看来以后的日子能好过点了。

赵抃又道:“不过呢,事情都已经过去了,官家擢升你为钱塘县令,主政一方,当多费些心思。勤于王事才是。”话虽是如此,很简单的场面话,但赵知州看林昭的眼神却异常的投入与关注!

“是!”林昭并未在意,当即答应!

可接下来究竟做什么事情呢?

杭州的局面已经稳定下来,谋反叛乱也为造成太大破坏与损失,基本上一切事务都是按部就班,照常进行就是了。要说真有什么事情,那便是变法新政的实施。

熙宁二年八月,备受瞩目的变法第一弹青苗法,千呼万唤始出来。终于面世了。

青苗法,亦称“常平给敛法”、“常平敛散法”。宋朝初期,在各地设有常平。惠民等仓库,”调剂人民粮食歉收时的食粮不足。但收效不大。

现在,王安石对此做出的改革,《宋史.食货志四》:‘今放青苗钱,凡春贷十千,半年之内便令纳利二千,秋再放十千。至岁终又令纳利二千。

通俗点讲,当时主持变法的制置三司条例司颁布青苗法,规定凡州县各等民户,在每年夏秋两收前,可到当地官府借贷现钱或粮谷,以补助耕作。借户贫富搭配,十人为保,互相检查。贷款数额依各户资产分五等,一等户每次可借十五贯,末等户一贯。当年借款随春秋两税归还,每期取息二分。

王安石的初衷是好的,因为在北宋中期,土地兼并非常严重。其中很常见的一个模式便是,寻常百姓因为收成不好,或者家中有突然事情,需要大量钱财。不得已之下,将土地抵押给地主或者富户。但是借款期限已经到了之后,却还不起借贷,无可奈何这下,只得转让土地所有权。

如此一来,失去土地的农民越来越多。而土地开始集中在少数的人手中,尤其是拥有大量徒弟的大地主越来越多,这就是封建社会不可避免的一个问题——土地兼并。

要知道古代的农业赋税主要来源于自耕农,当失去土地的人自耕农越来越多,国家的纳税来源就会减少,财政收入也会下降。如此一来,国力下降也是必然的。

失去土地的农民可能会沦为佃户,生活可能会越发困难,久而久之,矛盾会越发的机会。一旦这些人无法生活下去,离开了土地在外流浪,就会成为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影响王朝的稳定,尤其是古代天灾人祸经常发生,使得这个模式更加的脆弱。

为什么宋朝的冗兵问题这么严重,就是因为每当发生灾荒之时,便开始从流民中招募士兵。以北宋的军事制度来看,只可能会有造反的百姓,不会有造反的军队。这样虽然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一些问题,却也是饮鸩止渴。

现在的问题已经非常严重,赵顼意识到北宋王朝的这一危机,之所以启用王安石变法,目的正在与此。

而王安石给出的改革思路,最初的切入点就是青苗法。王安石等人认为,青苗法实施之后,放贷人由地主变成了朝廷,而且这个贷款利率也可以控制。

减少了地主对农民的盘剥,一定程度上能够抑制土地兼并。而且这部分青苗钱也可以帮主百姓度过青黄不接时的困难,对于社会问鼎是很有帮助的。朝廷在稳定税源的情况下,还可以利用青苗法的利息增加一部分收入。

这可以说是王安石变法的一个指导原则,那就是增加国家收入。这也就是当初王雱为什么问林昭,藏富于民与藏富于国的问题。

这是王安石的想法!

但是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官员。对此表示反对,在朝廷上又出现了一场激烈的争辩。保守派的士大夫们认为,朝廷岂可与民争利,处处计算财货之利。对于这种国家向百姓收利息钱的行为颇为不屑。其中一个著名代表任务便是欧阳修。

有人甚至故意混淆试听,偷换概念,不断攻击青苗法。翰林学士范镇,祠部郎中赵瞻上奏宋神宗说:“常平(仓)之法,是西汉以来。国家用以积谷备荒,兼有调节粮价性质的粮仓,起于汉盛世,视谷贵贱发敛(放和收),以便农末,最为近古不可改。而青苗起于唐之衰世,不足法。且陛下疾富民之多取而少取之,此正百步,五十步之间耳。今有两人坐市贸易,一人敖下(降低)其值(价格)以相倾。


状态提示:第一三八章 典型试验田--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