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怡宝的房间里。
连亦琛坐在沙发上,冷冷的看着曲晓亮带来的家庭医生,正在给周怡宝扎针。周怡宝被她接出百草村才短短数日,这已经是周怡宝第二次打吊针,他知道,这种静脉输液的治疗,一向是周怡宝最最抗拒的。他还记得bing杂志曾经写过周怡宝。
周怡宝是这样说的,小学的时候,一对年轻夫妇,带着一个两岁多的孩子来药房看病,老爹说吃点中药就能好,不过好的慢一点。
那对年轻夫妇就问:“这里不打针的吗?”
老爹说:“不打针,这里是中药铺。”
那对夫妇,就抱着孩子走了。当时周怡宝还特别好奇,问老爹:“他们为什么走了?”
“应该是上医院打针去了。”
“诶,这么小的宝贝也去打针吗?”
“现在很多父母啊,脑子抽的很,觉得打针见效快,却不知道,打针打掉了孩子的免疫力。”周老爹遗憾的摇了摇头。
后来,周怡宝才了解到,在挪威,只有快死去的病人才打点滴;而在中国,得个感冒都要打,还不止一瓶。
这是一个挪威人说的,他叫做埃玛·格里森。
打吊瓶堪比一次小手术,普通门诊不设输液服务,本就是一种国际卫生惯例。而在中国,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不输液这个常识已被丢弃。丢弃这个常识的时候,大概是在中国的九十年代初期,周怡宝正在上小学的时候。虽然那个挪威人说这话,让人听到了不觉乍舌,说有没有这么夸张。不过,事实上,人生病吃点药就能解决的事儿,不管中药西药,吃药就能好的事儿,家长往往紧张的要命,带着孩子去打针,这个观念就一直延续下去。而人的自身,本来都是有抵抗力的。这种抵抗力,是浑然天成的。
药物,反而会让抵抗力减弱,甚至,会让人以来药物,或者,直接对药物免疫,以后再用这种药物的时候,要么,是加重药剂量,要么,是换种药性更烈的药。是要三分毒,更何况是打针?
她还有个朋友,是个女孩儿,她妈妈开了一个药店,所以她从小吃药吃的比较多。怎么能说,就是头疼脑热了,她妈妈就丢给她两片药。虽然不是打针,可是吃西药,也让她的对很多药产生抗体了。比如国产的安必仙,是一种消炎药,她小时候吃了,还能管用。后来吃得多了,她就得吃美国出产的那种,俗称青霉素。安必仙的主要成分就是青霉素,用来消炎。打针打得多的人,对青霉素可能会比较熟悉。
有些人要打针,医生会先询问,有没有对什么药物过敏,还会做一个皮试的简单测试,测试患者是否对青霉素过敏。对青霉素过敏的人,打了青霉素就翘了。而一个人,吃青霉素这类的药,都会产生抗体,更何况一直打针,打青霉素的人呢?好,现在是吊水吊上三瓶,就能管用。以后呢,难保不是打五瓶才管用。甚至年纪大了,生病的次数多了,打针的次数也就更多了,之间的健康期和生病周期时间也就缩短了。
……
这样一段繁琐的记录,不知道bing天后从哪里得知周怡宝的这些想法,真实与否暂且不论,连亦琛却将这段陈年的报道,记得清清楚楚,这是他第一次看bing杂志,知道京城有这么个z女孩,后来陆续的关注下去,才知道了她的名字,周怡宝。她不喜欢医院,不喜欢打吊针,她甚至晕血,她对中医有着浓厚的兴趣。
在s市的偶遇,是命运的再次相撞。
他并不知道,他来替伯父做代理院长,这半年以来,她和他共同生活在同一座城市,如果不是车坏了,他们不会在地铁上,莽撞而突如其来的结下了梁子。他当时并没有认出她来,虽然,这一次的谋面,并不是他们生命之中的第一次相见。
她对他的表白,说的那句院长我爱你,差点让他心脏跳出了喉咙,却还是佯装淡定的,看向这个青涩美好的女孩子,眯着眼睛说着:嗯?
他是这样的言辞贫乏,找不到可以回答的词语,甚至,不知道该用怎样的语气。她根本已经忘记了他,惶惑的看着他的脸,只以为,初见那面,是地铁上的针锋相对。
她对他表白,他当然知道她的心思,因为对于血液的恐惧,她不想去外科,不想站上手术台,而表白,只是为了沾上一点同情分,她以为,或许管用。他却也不会让她如愿,不然后来的种种纠缠,他的有心靠近,全会化为泡影。也许,她永远都不会想起他们之间最初次的渊源,也许,他们之间的交集,也就这么几年,他却不想再错过她。他认认真真的利用院长职权之便,调查了她。原来,她在京城不在的五年,是去了国外念医科。本来应该二零零八年的五月到医院实习,实习的报告,却是空白。他打电话给大伯,却只知道她请了假。他大胆的猜想,当时正当汶川地震,她会不会独身一人,去了前线?历经辗转,调查的结果,证明了他猜想的正确。
在仁孝村,他在地下行走了整整一夜,让他更加惶惑,也许,就要从此说再见。他醒来以后,说他想要和她在一起。他看到她眼里闪烁的不信任和迟疑,他就知道,她也许以为,所有的一切,只是他的一时兴起,或者,是他在利用她外公对他父亲的恩情,作为稳定他走上家主之位的砝码。
他只能用他的来日方长,让她明白他的心意了,不去逼迫,不去强求,只要她平平安安,只要她开开心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