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又恐琼楼玉宇
一难忘伊人
这日,徽宗在文德殿听取完两府要员的例行奏秉后,便笑对蔡京道:“太师请暂留一下,朕有几句话要跟太师说,其余众卿先散了吧!”
蔡京没有多言,直接就跟着徽宗去了殿后的暖阁,徽宗给蔡京赐了座,他自己也坐了。因为蔡京的听力确实已不如从前,所以徽宗又指着一张空椅子,对身边服侍的小黄门吩咐道:“来,把这张座椅搬得靠近朕一些,让太师坐在这里,今日无正经事,君臣不必拘礼!”
“老臣谢陛下垂爱!”
蔡京随即坐到了徽宗身边,徽宗怡然一笑道:“如今太师三日一治省事,可还觉得习惯?毕竟上了年纪,还是要以保重为上,朕还承望着太师在身边多辅佐几年呢!你我君臣携手同心,把这个盛世的锦绣华章再好好延续下去!”
徽宗此言是实话,不过他实际上也是担心蔡京专权太过,所以才命他三日一次治省事,而让何执中、王黼等人分去一部分事权,随后又让蔡京辞免签书门下省文字,故实仅主持中书省、尚书省两省事务。蔡京也知道月盈则亏、水满则溢的道理,自然也没什么不满,内心依旧感激圣眷之浓,故而施礼道:“陛下如此体谅老臣,爱重之殷,老臣只有肝脑涂地之分了!”
“呵呵,太师为我朝一宝,朕岂能不知爱护?”
徽宗说完,转身亲自去旁边的书架上找出了师师的那把折扇,然后递给了蔡京,微笑道:“仁宗一朝,言书艺者,必称君谟【1】,推为本朝第一!太师与令弟文正皆授笔法于君谟,可是未曾料太师青出于蓝,成就竟在令族兄之上,也是本朝一大佳话了!来,太师且帮朕看看这扇子的字,写得究竟如何?”
蔡京慢条斯理地打开折扇看了一下,喑哑道:“陛下,老臣有些老眼昏花,这扇子上的字实在太小,老臣着实看不太真切!”
“太师仔细的看,慢慢的看,不急!”徽宗笑道。
蔡京的书法确实启蒙于蔡襄,但他又先后学过苏轼、徐季海、沈传师、欧阳询等诸大家,转益多师,由是字势豪健,痛快沉著,且善于用巨笔书写大字。及至哲宗绍圣年间,天下号为能书者,已无人能出其右者。之后蔡京又深法王羲之(右军)、王献之(中令)父子,到了晚年每叹右军难及,而常谓中令去其父远矣,遂自成一法,风格萧散妍润、疏朗清新,为海内所宗焉!尤其出身官宦世家,又位极人臣,其所书别有一种高官显宦的典雅味道,诚为他人所不能及。
徽宗从少年时代起,就已经开始留意收集蔡京的作品,此时他忽然想起一件旧事:“想当年朕尚在端邸时,凡在外面遇到太师文字,断断不肯放过,记得有一回就曾偶遇一把太师题过的团扇,朕爱不释手,好说歹说,花了两万钱才收入了囊中,呵呵!后来朕还听居安说起过,说当时太师在北门为翰长,有执役亲事官二人,奉太师甚为恪谨,暑天时各拿一白团扇为太师纳凉,太师一高兴,便各为二人扇子上书了杜少陵诗一联!哪知这两个家伙不识货,起初还有点不情愿呢,待朕高价收了他们的扇子,他们换上了新衣新帽,又满脸喜气地想求太师再书一联呢,呵呵!”
“士为知己者死,合该老臣为陛下恭效犬马之劳,自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蔡京逊谢道。
“没想到,如今又有人拿折扇呈给朕,求朕赏鉴,朕想着还是太师精于此道,就劳烦太师这一回吧,也是亲戚央求朕的!”
蔡京将扇子拿在手里端详了好一会儿,以他那老辣的眼光,已经分明看出这幅字乃是一位女子所写,而且也嗅到了扇子上的香气,他猜着后宫没有这等才艺的女子,想来是宫外的哪位才女的杰作。看徽宗正在兴头上,又是徽宗这位行家所推赏的,蔡京于是半自衷心半自奉承道:“依老臣清爽,且别有一种骄色,自然是好字无疑,而且……”
“而且什么?太师不妨直言!”
“而且似有几分不沾人家烟火的仙气,想必,想必是一位仙家所书吧!”蔡京故意磕巴道。
“哈哈!太师当真老辣,什么都逃不过太师的法眼!”徽宗一拍大腿道,“不瞒太师说,朕也觉得这笔字,如深山道士,修养已成,神气清健,无一点尘俗!若是出于女子,当真叫人刮目相看了!”
两天后,是徽宗在垂拱殿召见在京的主要文武官员的日子,待朝会结束后,前来列席的刘錡跟着众臣一起步出了大殿,这时守在殿门一侧的张迪突然走上前来,叫住了刘錡:“刘四厢且留步,官家在御书房召见四厢!”
刘錡不知何事,不免有些心怀忐忑,忙跟着张迪去了垂拱殿后的御书房。徽宗已经在那里等候了,徽宗先是关心了一番刘錡的近况,然后便拿出了师师那把折扇又请刘錡看。
刘錡接过扇子,小心地打开看了一下,见字是行楷书,便道:“恕臣唐突,这笔字有出尘超逸之感,却像是一位女子所书!”
徽宗顿时面露喜色,道:“哦?四厢不妨细细说来!”
“臣班门弄斧,让陛下见笑了!”刘錡拱手,“大凡女子写字,多病在腕力不足,腕力不足便流于少骨而多肉,这笔行楷书虽无多肉的短处,但毫末处却给人以婉媚、可爱之态,故而臣觉其乃女子所书!若不然,就是一位翩翩佳公子所书了!”
“呵呵,贤卿果然是行内人,这笔字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