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看书>军事历史>三国之刘备定鼎>第九十三章 许昌之行
襄阳形成两层包围,号称“夹寨”,内防关平外突,外可抗击关羽援军。南阳曹丕下令豫州官吏征调屯田兵马运粮支前,以做久战。

刘备得报后,立即令汉中太守魏延总筹汉中防御,自己亲自统率自成都往汉中,自房陵出击,夹击曹丕大军,而房陵守将陈到已经与夏侯尚对峙房陵城下,刘备派赵云统领两千骑兵先行。二个月后,刘备大军抵达房陵,与夏侯尚开战。刘备下令赵云前去截断夏侯尚粮草,南阳到房陵没有险峻高山,地势相对平坦,利于骑兵驰骋,赵云曾在公孙瓒手下骑兵精锐白马义从,对骑兵的统率自然轻车熟路,仅十天,赵云就截获曹军两支运粮队,杀敌上千。夏侯尚得知粮草被劫,马上派出骑兵保护粮草,并每十里筑起粮站,赵云见曹军防备甚是紧密,无从下手,只好暂时隐藏起来,伺机而动。夏侯尚虽然反应措施都迅速作出,却没改变汉军骑兵的威胁,而自己处于守势,被动防御只会陷入被动,又使战斗力极强的骑兵无发发挥威力,所以只有歼灭这只骑兵最是上上之策。夏侯尚派出大批斥候探马打探各处可能藏匿大量骑兵之处,但赵云早有防备,绝不会在一处驻扎超过一天,并到处建造可能驻兵的痕迹,夏侯尚的探马斥候回报了十余处赵云可能驻扎的地点,可具体方向无法确定,惹得夏侯尚大骂手下废物,赵云狡猾。气发完了,夏侯尚只得继续想办法。次日,夏侯尚暗中派出三千兵马分入各个粮站。十余日后,赵云收到消息有一支曹军运粮队出现在道路最难走的一段路。赵云看看天色,已经开始暗了下来。副将张翼道:将军,不久前监视曹军的探马回报曹军大营并没有调兵的迹象。看来这支曹军可能疏忽了,这正是难得的机会。曹军抵达最近的粮站需要至少一个时辰,我们有黑夜作掩护,完全可以歼灭这支曹军。赵云不语,张翼小心道:将军,我说错了吗?赵云道:没有,不过我在想被劫了两次粮草的夏侯尚会派什么样的人押运粮草,而押粮的曹将会犯今天这样的错误吗?张翼道:会不会是运粮期限使得曹将要冒险,毕竟夏侯尚治军也是颇有名气。迟误期限可是大罪。赵云道:有可能,不过我们不应该把希望寄托在敌人身上。张翼道:将军可有定计?赵云笑道:有了,你我分兵两路。待赵云说完,张翼道:将军是不是太危险?赵云道:曹军焉能拦得住我!你随机应变,用不着担心我。张翼只得答应下来。很快,赵云统三百骑兵向曹军粮队杀来,曹军一看遭遇袭击,却毫不慌乱,曹军冲着赵云杀来的方向结成阵型,弓弩一齐准备,待赵云进入射程后便发射,赵云见如此阵势,便利用骑兵机动性,在曹军外围转圈。接着附近高处开始燃起火光,足有数百只并伴随着阵阵擂鼓声,赵云张弓搭箭一箭射到曹军粮草上,其余汉军骑兵也纷纷射出火箭,引燃粮草,曹军粮草下面用装土的麻袋压车,装作粮食的重量,上面则是干柴、硫磺,只等汉军来抢劫便点燃,而埋伏在附近的曹军趁势出击,一举歼灭汉军。赵云射出火箭,曹军运粮车立即燃起大火,远处埋伏的曹军已经围拢过来,只听阵阵喊杀声,赵云早就有了预料,陷入埋伏却平静如水,对众人大喝一声走,三百骑兵一齐往外杀,曹军张弓搭箭,千余支羽箭往赵云射来,赵云一摆长枪,乒乒乓乓挑落数百羽箭,但后面的三百骑兵可没有这样的能耐,赵云一撇,只见数十人落马,赵云催动胯下宝马,往曹军飞奔而来,曹军三拨箭雨后,赵云杀到近前,曹军长枪斜指要阻止骑兵的冲击,赵云何等身手,一运力长枪砸到曹军长枪上,曹军被震荡一下,手一松,漏出孔隙,赵云长枪连连挑出,挑翻十余名曹军,后面的三百骑兵趁机从缺口处杀入曹军中。赵云当先开路,马踏之处,无一回合之敌,眼看就要杀出重围,赵云回头一看,三百骑兵被曹军纠缠,曹军长枪刺处,将汉军连人带马挑落,赵云回身杀入,只见黑暗中一道银色光芒闪耀,银芒在何处亮起就响起惨叫声。赵云救出众人,突围出曹军包围。往北而去。刚行数里,四周马蹄声响,喊杀声又起,曹军骑兵杀来,原来曹军设伏处较为狭窄,不利于骑兵驰骋,所以骑兵便在外围开阔处猎杀漏网之鱼。赵云见大批骑兵杀来回身对仅剩百人的汉军骑兵道:现在我们身陷重围,除了拼死一博别无他法。我虽无太大本事,不过区区曹军却也奈何不了我,现在组成尖矢阵,我为尖锥,尔等随我身后,紧紧跟随,不要掉队。众人应诺,赵云当先而出,一头扎进曹军骑兵,枪起处曹军纷纷落马,无人能挡,曹军没料到汉军只有百人,又是从四面八方围拢来,赵云集中力量于一点,曹军数十倍与汉军也无济于事,赵云杀透曹军包围,在曹军尚未再次围拢过来远遁而去。曹军将领见突围的不过百人,只分出五百骑兵追赶。于是继续埋伏,可等了许久也没见再有汉军出来。曹将有些奇怪,汉军怎么只有这么点人突了出来,莫非其余的都被歼灭了。待会和埋伏的曹军,得知仅收拢到不足两百具汉军尸体。曹将虽然并非什么名将,但久经沙场的他们立即感到不好,袭击运粮队的绝不会只有三百来人,要知道之前被袭的押粮队禀报汉军至少两千兵马。曹军骑兵统领立即召集骑兵往赵云突围方向追去。路上与追丢了的五百骑兵相遇。曹将洒下探马,大部沿着开阔处追击。不久,探马领


状态提示:第九十三章 许昌之行--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