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排好留守人员后,黄济带领一万余人马前往涿州与卢象升汇合。
兴汉军在天津的驻地是一个小型城池,墙体是用水泥加石块浇筑而成,墙高有十五米,异常坚固。除了面积小一点,各种防御设施甚至比天津还要齐全。
城头经过了优化,除了炮台开口比较大,其他的地方都是全封闭的,只留了方便射击和射箭的小孔。这样的设计无疑增加了大量成本,但是对于守城人员的防护做到了最大。而兴汉军最大的优势就是有钱,能用钱办到的事情鲁若麟从来不吝啬。
这样的设计对于攻城方来说就很不友好了,除非拥有大量的重型投石机或者火炮,否则想要攻上城头无异于痴人做梦。以前的攻城云梯完全成了摆设,只能从城门那里想办法了。
对于城门口的防护,瓮城是非常好用的设计,兴汉军怎么会不用呢?任何想要破城的人都会遭受无情的打击。可以说只要物资供应充足,这个小型的城池想要通过军事手段拿下来是非常困难的,而且要有大量人员伤亡的心理准备。
黄济带出来的部队保持了兴汉军的一贯传统,火枪兵和弩兵占了大部分。其他的还有骑兵、重装步兵、炮兵以及后勤人员,彻底贯彻了能够从远程干掉你绝对不会让你近身的原则。
有鉴于京畿地区秩序完全混乱,后勤物资不能得到保障,黄济携带了大量的补给。不光有武器装备,粮食也是大头。
兴汉军的军粮也不是传统的米面之类的,为了方便携带,都做成了干粮。借鉴了后世行军干粮的兴汉军干粮除了在压缩这方面有差距,其他的营养、方便如出一辙。一个小小的干粮块,用锅一煮就是一餐,有多少人就放多少块,方便的很。加上佐餐的罐头、咸菜之类的,对于行军餐来说,真的不能要求太多了。没有条件的时候,直接吃喝点水也行。
这样的干粮块都用防水油纸包着,除了后勤司大量储备之外,每个士兵身上也随身携带二十块。极端情况下,士兵靠这些干粮也可以坚持一个月的时间。
除了这些干粮,米面肉食黄济也带了不少,干粮是在补给得不到保证的情况下使用的,在能够采购到粮食的时候,部队还是会优先使用现成粮食的。
而且鲁若麟曾经叮嘱过黄济,卢象升部的粮食补给可能会非常困难,所以黄济部不但要携带自身的分量,还要考虑必要时支援卢象升的部队。
对于沿途大明城池敢不提供粮食补给的,或者花钱都不愿意卖的,鲁若麟告诉黄济,这些人就是贱,欺软怕硬,直接开干,不要有任何犹豫。
这也是因为鲁若麟知道历史上卢象升的部队就是受到了这样的对待,持身甚正的卢象升对这些地方官无可奈何,鲁若麟却不会如此死板,老子是来杀鞑子的,不是来受虐的。
鞑子的进军速度飞快,京师南边已经出现了小股的清军,黄济部在路上遇到了一些清军的先头部队。这些清军狂妄自大惯了,遇到黄济部的探哨时以为是明军的散兵游勇,毫不犹豫的发动了进攻。结果可想而知,这些人无非是来送人头罢了。
兴汉军的夜不收探哨装备是全军最好的,有特制的手弩、骑枪、钢制轻甲等,配备的马匹也是最好的战马。
这些侦察兵的训练更加严格,卢千奇对手下的兵要求很高,所以侦查团的士兵虽然少,但是可以说都是全军的精锐。
黄济部的侦察兵同样是在济州岛接受了统一训练的,这样的部队对上清军完全不落下风。少量清军直接被消灭,如果是大股的清军,侦察兵就会将他们引入到主力面前,进行围歼。就这样零敲碎打,当黄济部到达涿州时,居然收获了一百多鞑子的脑袋。
清军也发现黄济部这股明军战力不俗,而且军容整齐,完全不像其他的明军那样行军时战战兢兢的,张扬的很,一看就知道不好惹。
关于黄济部的消息也源源不断的送到了多尔衮和岳托那里,当他们知道黄济部就是上次大败阿济格的那支明军时,对黄济部立刻重视起来。
清军的游骑开始在黄济部四周出现,他们不再傻不拉叽的进攻了,只是远远的跟着,等待后续的大军来了再发动攻击。
卢象升在涿州等待各地援军到达,除了跟随在他身边的直属部队天雄军,还有宣府总兵杨国柱、大同总兵王朴、山西总兵虎大威,还有奉命前来支援的关宁军各部,是京师附近最强大的军事力量。
可惜卢象升并没有得到明朝中枢的全力支持,因为卢象升是坚定的主战派,而崇祯因为愈演愈烈的内外危急,有了议和的打算,所以主张议和的杨嗣昌才会得到重用。
为了防止卢象升坐大,同时制衡的思维始终存在于皇帝和高层的脑中,所以朝廷对卢象升进行了分权。本来就兵力不占优的明军还分为了卢象升领导的宣大山部分和高起潜统领的关宁军部分,所以卢象升虽然名义上统领天下兵马,但是实力最强的关宁军缺不归他管辖。
而且在朝堂内没有强援的卢象升还被构陷作战不利,被贬职为兵部侍郎,戴罪立功。可以说战事未开,明廷的内斗就让军队的实力大损失,前景一片灰暗。
眼见卢象升实力大弱,大同总兵王朴又起了别样的心思,他借口大同方向发现敌情带着麾下的部队跑了。这样卢象升就有些坐蜡了,兵力严重不足,而毫不知情的崇祯皇帝却不断的催促他进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