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嗣昌又拿起前段时间陈新甲汇报的济州岛见闻,厚厚的一大摞纸上写满了对济州岛的溢美之词。
富足、安宁、守序、强盛,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安康,对官府的认可度和依赖度极高。各行各业蓬勃发展,特别是工商业异常发达,为金州军提供了充足的物资和海量的税收,使得金州军有足够的财力扩充军队、发展教育、赈济孤寡。
整个济州岛百姓衣食无忧,人人有房住、家家有余粮,真正做到了老有所依、幼有所教。而且吏治清明、军队强盛,内无恃强凌弱、外无敌寇入侵,即便是儒家的大同之世也不过如此。
因为没有亲眼见到,所以杨嗣昌不能完全相信。但是他相信陈新甲的为人,如果不是真的受了巨大的刺激,也不会将济州岛吹捧到如此地步。这纸上写的东西哪怕只有一半是真的,那也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金州军就是一头乳虎,虽然不是特别强大,但是发展潜力巨大,前途不可限量。反观大明,却犹如病入膏肓的一头巨龙,看着吓人,其实早就自身难保了。
杨嗣昌还是有理想和抱负的,只是在这一潭死水的大明朝廷,想做一点实事会有无数的人在你后面扯后腿,让你寸步难行。做事的人整天被人鸡蛋里挑骨头,不做事的人反而平安无事,时间长了大家都成了得过且过的撞钟和尚,国事却日益颓废。
这样的情况别说是他杨嗣昌了,就连崇祯都无可奈何。朝堂上尽数是些干说不练的嘴炮,仁义道德张口就来,富国强兵束手无策。自己不干事不说,还对那些做事的人挑三拣四、指手画脚,是个人都会受不了。
偏偏这样的人你还动不了,个个都有背景、靠山,而且他们还拉帮结派自成一体,动了一个就等于捅了马蜂窝。这些人应对外敌时无能为力,打击起同僚却是花样百出,典型的窝里横。整个大明朝堂就是被这帮人弄得乌烟瘴气、人浮于事,逐渐失去了对地方的掌控能力。
有这样一群人在,想要做点实事,难啊。
有时候杨嗣昌真的想要挂冠而去,眼不见心不烦,随便这些腌臜货色们怎么折腾。可是每次看到崇祯心力憔悴、苦苦支撑的样子,杨嗣昌又于心不忍。
崇祯对他有知遇之恩、释父之义,无论是出于君臣之义,还是知恩图报,杨嗣昌都不能撒手不管。只能尽心为崇祯谋划,挽救大明的败局。
如果说大明是一潭死水,各种既得利益早就被权贵们瓜分殆尽,轻易撼动不了。那么杨嗣昌主张招安鲁若麟除了军事和政治上的考量,其实心底里还存有用鲁若麟来打破现有利益格局的想法。
当然这样做的风险非常大,一不小心就有可能养虎为患,造成尾大不掉的局面。但是与其看着大明慢慢病死,还不如以毒攻毒,说不定还能换来一线生机。
大明现在有两个非常强大的地方势力集团,一个是山西的商帮,一个是江南的大族,朝中官员多半都是这两个集团里的人。为了他们各自的利益,任何损害他们的政策在朝中都难以实行,这帮人眼里只有自己的利益,国家前途都得靠边站。
现在又多了一个猛龙过江一样的金州军,就是不知道以后是为了利益而苟合,还是打个你死我活。不过不管以后的发展怎么样,只要大义还在朝廷这边,或许就可以坐山观虎斗,坐收渔翁之利。最不济也可以当个调停人的角色,总比这样半死不活的要强。
至于金州军是否愿意当这个搅局者,杨嗣昌认为以鲁若麟的野心,与这些地方势力集团发生冲突是早晚的事情。涉及到利益与资源的争夺,谁都不会轻易让步的。
杨嗣昌饱读诗书、遍览史书,自然清楚王朝走到大明这一步,基本就是积重难返、无力回天了。想要死中求活,只能兵行险着了。自己究竟会成为引狼入室,拉开东汉灭亡序幕的何进,还是力挽狂澜,拯救唐朝的郭子仪,只能拭目以待了。
不过杨嗣昌现在对鲁若麟非常好奇,短短几年,就可以将手下势力发展到如此地步,此人绝对是个旷世奇才。
杨嗣昌也曾派人调查过鲁若麟的情况,穷苦军户出身,父母双亡,也没有受过什么良好教育,可以说鲁若麟的前半生毫无亮点,这样的人在大明多如牛毛。
后来因不堪上官压迫愤而出逃,开始海上走私,人生渐渐有了变化。
但是最大的转变还是几年前鲁若麟突然得到了一艘西洋巨舰,借此剿灭了朝鲜白翎岛的海盗,占据白翎岛,有了自己的根基。
立足白翎岛的鲁若麟大肆开展各种贸易,并拦海晒盐,获得了源源不断的财富。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鲁若麟不断的从大明本土招纳流民,扩充自己的实力,渐渐成为大明北海的一霸。
后来更是趁势夺取了被倭寇占据的济州岛,势力猛然膨胀起来,开始有余力涉足大明与女真人的战争。
好在鲁若麟对大明一直没有展现出敌意,反而屡屡与满清作对,虽然不乏希望通过帮助朝廷进而发展自己势力的打算,但是总的来说对朝廷的帮助还是很大的。
如果鲁若麟仅仅只是一个海上巨寇,以武力震慑四方,杨嗣昌还没有什么好担心的,这不过是一方豪强罢了。只是鲁若麟在执政理民上居然也是一把好手,俨然一个文武双全的枭雄人物,这就不得不让他警惕了。
好在鲁若麟非常